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原生加密进入新纪元:合规、稳定币与注意力经济主导
原生加密的末法时代
一、适应新规则
加密货币是如何从小众领域步入主流的?过去十多年里,去中心化区块链为世界提供了一片监管的荒野。虽然点对点电子支付系统的初衷未能完全实现,但它开启了一个全新世界的大门。这个建立在无数节点之上的互联网世界,超越了传统法律、政府甚至社会与宗教的约束。
正是这种监管之外的特性成为了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最初的ICO到后来的各种创新模式,再到DeFi的兴起和当前备受关注的稳定币应用,都源于摆脱传统金融体系束缚的自由。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我们似乎正在经历一个转折点。
有趣的是,就像大航海时代探索新大陆失败后人们重新回归旧有方式一样,加密货币行业也开始向合规靠拢。这个转折或许始于比特币ETF获批,又或是某些政治事件的影响。无论如何,原生加密货币似乎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行业开始追求合规,努力满足传统金融的需求,稳定币、实物资产代币化、支付等领域成为发展重点。除此之外,纯粹的资产发行——一张图片、一个故事、一串代码——成为了日常讨论的主题。
我们如何走到这一步?过去两年里,我多次分析过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截至目前,区块链技术还缺乏有效手段来约束地址背后各种实体的不当行为。我们只能保证节点的诚实性和DeFi的去中介化,但无法阻止这个"黑暑森林"中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情。许多曾经火热的概念逐渐冷却似乎也是必然。NFT、GameFi、SocialFi等领域都高度依赖项目背后的实体运营。区块链虽然具备出色的筹资能力,但谁来监督项目方合理使用这些资金并将构想变为现实呢?
非金融化的愿景并非仅靠基础设施性能提升就能实现。在中心化服务器上都难以完美实现的事情,又怎能指望在链上轻易做到?我们无法对项目方实施"工作量证明"。如今向合规妥协或许是未来非金融化的一个开端,这虽然看似讽刺,却又无可避免。
加密货币正在逐渐成为传统体系的一个子集,这个去中心化账本的话语权开始被上层掌控。自下而上的创新越来越少,机会也在被压缩。我们正在迎来一个链上霸权的时代。
二、稳定币的主导地位
所谓链上霸权,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稳定币的发展,二是传统互联网模式在区块链世界的重演。
首先谈谈稳定币。目前市场上主要是法币支持的稳定币和收益型稳定币占据主导地位。最近美国通过的《天才法案》对稳定币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该法案对"支付稳定币"进行了明确定义,要求必须由美元或高流动性资产全额支持。只有获得许可并接受监管的机构才能合法发行稳定币。法案还对储备透明度、监管合规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旨在促进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强监管。
这一法案的通过意味着链上交易媒介正式被纳入美国监管框架,美国企业可以借助美债红利发展业务,同时美国政府也将对链上活动有更大的控制权。这不仅涉及美元霸权的延续,还可能影响DeFi项目的运作,比如稳定币突然被冻结的情况。
另一方面是收益型稳定币的发展。Ethena等项目的构想是在牛市中提供高收益率,同时保持较高稳定性。然而,目前市场上各类机构都在竞相推出类似产品,从传统对冲基金到做市商再到交易所,都想分一杯羹。这种竞争已经偏离了收益型稳定币的初衷,更多地变成了一场市场份额的争夺战。
在这种环境下,真正有创新的项目反而受到压制,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技术创新和去中心化理念似乎已不再重要,APY和便捷性成为了主要竞争因素。虽然相比于一些投机性很强的项目,收益型稳定币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但当它成为本轮唯一的创新点时,也反映出行业发展路径的某些问题。
三、资产发行的演变
公链一直是最大的资产发行平台,从最初的ICO开始,后续的各种模式都是其变体。这些创新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的叙事。然而,现在许多项目的发展方向却越来越接近传统互联网模式。一些新兴平台的盈利模式与Web2已经非常相似,对社区的回馈几乎为零,这一点甚至不如中心化交易所。Web3的初衷是实现民主化和共同富裕,但现在这个理念似乎已经变味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各大平台都在研究如何打造创新的资产发行平台。Launchpad成为了原生加密用户梦想暴富的乐土,但这里的生态同样存在问题。用户不仅需要向平台支付费用,还要经历激烈的竞争。资产发行开始变得复杂,甚至出现了完全脱离区块链的项目。
从年初的AI框架开始,一些完全离链的项目也开始发行代币,有些甚至成为了新的链下资产发行平台。这种极致的投机行为正在不断降低行业的底线,让人不禁质疑其意义何在。
一些行业领袖对Meme币的兴起感到困惑,于是提出了DeSci(去中心化科学)的概念,试图将投机与创新分开。然而,相比于互联网上流行的梗和AI应用,研究小白鼠或经典力学显然缺乏吸引力。这个概念也只是短暂火热了一阵。随后,名人代币成为新的热点,从北美到南美的政治人物都被卷入其中,进一步榨干了市场的流动性。
当市场开始降温,新的叙事难以接棒时,一些项目开始转向更直接的激励模式。例如,某些项目组合了多种玩法,通过质押、分红、打新等方式推高代币价格。这种赤裸直接的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奏效,但也让人对行业的未来感到担忧。
在上一个周期中,各种创新模式中至少留下了DeFi这样的宝藏,为行业带来了大量新鲜想法。而这个阶段的投机行为究竟能创造什么?目前我们看到的主要是发行门槛的不断降低,随之而来的是更多恶性事件。也许,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规则。
四、注意力经济的兴起
过去,一个项目的崛起主要依靠技术实力和创新叙事,在凝聚共识后迅速发展。而现在,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注意力至上的时代。有的项目通过积分系统吸引用户,有的交易所则直接投资成立MCN公司培养KOL。电商平台和短视频营销的组合模式被引入加密货币领域,相比于创始人四处宣讲技术,这种方式似乎更加直接有效。
毫无疑问,注意力是当代最宝贵的资产之一,但也难以准确衡量。一些项目尝试将其量化,如Yap-to-Earn模式,但这其实并不新鲜,在早期的社交金融项目中就有类似尝试。现在有项目声称利用AI来评估信息的"价值",衡量内容创作者的影响力。然而,这种模式显然无法真正捕捉长期价值,代币正在成为一种"快销品"。
积分制度带来的问题,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体会。如果未来的项目发展主要依靠购买注意力,很难评判这种行为的对错。项目方努力营销本无可厚非,但目前行业似乎呈现出一种全员炒作的趋势。旧时代的加密货币模式确实已经走到尽头。影响力变现已成为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从政治人物到大型交易所再到如今的网红KOL,每个参与者都在各取所需,但似乎没有哪个项目因此真正繁荣起来。
结语
稳定币的全球化进程已经开启,区块链支付的普及也已成定局。然而,作为这个生态系统的原住民,我们可能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我们渴望真正的链上原生稳定币,期待非金融化应用的突破,希望迎来下一波创新浪潮。我们也不想生活在一个仅仅贩卖流量的Web3世界里。
时间似乎在验证一些比特币早期支持者的预言,但我仍然希望未来能够证明他们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