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加密企业首入标普500 机构布局热潮来袭
加密行业迎来新里程碑,机构布局热潮涌动
近期加密市场捷报频传,好消息接踵而至。宏观环境方面,中美关税争端暂告一段落,全球金融市场应声上涨。虽然比特币在预期兑现后有所回调,但山寨币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太坊领涨触及2700美元,Defi板块全面走强,引发了新一轮山寨季的讨论。
除了宏观环境改善,行业内部也迎来了重大突破。5月13日,根据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的公告,美国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将被纳入标普500指数,取代即将被收购的Discover Financial Services,这一变动将于5月19日交易开始前生效。
这一举措标志着加密行业在主流市场再度取得里程碑式进展,开启了行业新纪元。与此同时,来自全球的企业与机构也蠢蠢欲动,准备大展拳脚。
5月12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达成关税休战协议,为长期的贸易摩擦按下暂停键。协议内容包括暂停24%的互征关税90天,保留10%基础税率,并建立第三国协商机制。受此消息影响,美国股市大幅上扬,标普500指数期货涨超3%,纳斯达克收涨4.35%。
尽管比特币从10.6万美元回落至10.07万美元,但加密市场整体迅速反弹,以ETH、SOL、BNB等为首的山寨币均有不错表现。随着关税问题告一段落,这一利好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将逐步减弱,市场开始回归常态,各币种的底部价格均呈现上升趋势。
行业方面也传来多项利好消息。首先,美国州政府战略储备取得突破性进展,新罕布什尔州通过战略比特币储备法案,授权州财政官可购买比特币或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的数字资产,并设定持仓上限为总储备资金的5%,为比特币带来新的增量。其次,新任SEC主席上任后明确表示,任期内的核心优先事项是建立合理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框架,持续释放积极信号。此外,有传闻称某大型资产管理公司正与SEC商讨ETH质押提案,市场信心得到提振。
在宏观环境改善和监管政策趋于明朗的双重利好下,加密企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5月13日,官方消息证实,美国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将被纳入标普500指数,这是加密企业首次跻身该指数,在加密行业主流化进程中再创新高。
对于加密市场而言,这家交易平台可谓家喻户晓。作为美国目前规模最大且以合规著称的加密交易所,它在全球加密交易所领域独树一帜。成立于2012年的这家平台,13年来几经牛熊轮回,成为传统金融观察加密行业的重要窗口。
2021年,该平台登陆纳斯达克,上市当日股价一路攀升,最高触及429.54美元,引发市场轰动。此后,其股价与加密大盘走势紧密相关,2023年的低谷期曾跌至33.26美元,随后重现增势。时至今年,该平台再创历史,取代Discover Financial Services,成为首家纳入标普500的加密企业。受此影响,其股价首日大涨24%,报256.90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另一家加密相关公司被纳入纳斯达克100时,曾被视为最有希望入选标普500的企业,但由于标普500存在累计净利润要求,其竞争力略显不足。然而,市场分析并未将这家交易平台纳入核心考量,没想到它却稳步超车,于5月拿下了这一里程碑。
尽管短期内可能不会带来显著的拉升效应,但其象征意义更为重要。从长远来看,加密企业能够进入美国主要指数,代表了主流市场的认可,为加密行业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开辟了加密行业主流化的广阔空间。具体而言,此举不仅从个股角度基于指数配置开拓了资金流向,还将作为典型企业样本提升加密行业的认知度,有望进一步吸引和拓展传统投资者群体。以其将要取代的Discover Financial Services为例,该企业在0.1%的指数权重下,被动需求配置就可达到135亿美元。
另一方面,此举也进一步推动了加密企业IPO的热潮。自去年以来,多家加密公司均在积极推进IPO事宜,某知名交易所为此还在重组机构以满足监管要求。这家平台的成功案例无疑成为了行业标杆。
与美国加密企业冲击IPO、机构大举投资ETF不同,香港的企业更为审慎,注重实体经济协同,将目光投向了RWA赛道。继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推出的Ensemble项目开启代币化沙盒试点后,香港的RWA赛道再次按下了加速键。
从最新进展来看,大型企业走在前列,近期动作频频。一家知名电商旗下的科技公司开始组建团队,在多个招聘平台上发布RWA相关岗位招聘信息,寻找资管系统产品总监和解决方案总监,负责新能源资产RWA的资管系统设计、资产获取及产业化落地。此外,该公司还宣布与一家持牌虚拟银行合作,为其探索基于稳定币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提供金融合规支持。据该集团高管透露,其稳定币属于公司层面去中心化的商业发行,受宏观经济影响波动微小,发行稳定币旨在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全球供应链和跨境支付能力。
另一家互联网巨头旗下的科技公司进度更快,已有实际案例落地。去年,该公司与一家绿色能源服务商合作,成功完成国内首单涉及2亿元人民币的基于光伏实体资产的RWA案例,并在后续相继与多个区块链项目合作推动RWA的实际落地。
除大型企业外,交易所与机构也在积极布局。一家香港本土企业今年3月成功将某投资管理公司发起和管理的代币化美元货币市场基金部署至链上,随后又与另一家基金公司联合推出的港元及美元货币市场ETF代币化方案获得香港证监会(SFC)的批准。据悉,该企业已与超过200家机构展开深入对接,涉及传统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科技企业及Web3原生项目等多个领域达成RWA上链合作意向。
随着技术基础设施趋于完善,经纪业务配套也随之跟上。近日,某证券公司表示,其1月提交的财富管理相关业务计划已获监管机构确认无进一步问题,涵盖的代币化证券类型包括挂钩多种标的资产的结构性产品、证监会认可基金及非认可基金以及债券。另一家券商也宣布推出加密货币提存币服务,支持虚拟货币存入、交易及提取。
整体来看,无论是美国加密企业IPO,还是香港本土企业推进RWA,在加密行业逐步正名化的当下,企业与机构都表现出积极布局的态度,但由于地区差异,参与方式略有不同。
美国由于监管环境相对明朗,现有领导者大力支持,呈现出监管未动、市场先行的趋势。机构与企业参与手段更为直接,如机构大量买入ETF,成为币价的主要支撑者;某公司借债买币构建新范式,并由此引发热潮,导致规模较小的上市企业也尝试用加密货币破局,以获取关注度抬升股价;还有一些大型支付机构以稳定币入局,抢占市场份额,构建业务矩阵。而企业对利好消息的响应也更为迅速,如某公司纳入纳斯达克100、这家交易平台登陆标普500,无疑代表新买盘的进入。
相比之下,香港的态度更为谨慎。尽管香港对虚拟资产的监管持续完善,稳步推动代币化的应用与试点,但明确且严格的合规要求意味着香港只能小步快跑,而非大包大揽、集中冲锋,需在政策框架下行使市场权力。因此,企业与机构多秉持合规原则,尽管香港ETF也在蓬勃发展中,但话语权有限,更多机构以业务为主线,通过板块延伸发展,相关业务进入快车道,但盈利点尚未完全体现。
在此背景下,内地市场的动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场内资金的打通成为焦点。近期甚至有传言称内地有望在未来开通纸BTC现货ETF,即类似于不做现货交割的账面交易,与纸黄金模式相似。这种方式既可在资金合规管控下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加密货币交易,又可避免实际持有,且交易透明可查。当然,这只是传言,考虑到加密货币对金融市场的风险性,尤其是在现行规定下,其可行性极低。但由此可见,市场对内地资金的开放抱有很高期待。
可以预见,随着加密资产主流化程度日益提升,涉足其中的企业将越来越多,资金、关注和资源将进一步涌入市场。这一轮机构的FOMO潮,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