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火热开启,助力 PUMP 公募上线!
Solana 爆火项目 Pump.Fun($PUMP)现已登陆 Gate 平台开启公开发售!
参与 Gate广场创作者活动,释放内容力量,赢取奖励!
📅 活动时间:7月11日 18:00 - 7月15日 22:00(UTC+8)
🎁 活动总奖池:$500 USDT 等值代币奖励
✅ 活动一:创作广场贴文,赢取优质内容奖励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12日 22:00 - 7月15日 22:00(UTC+8)
📌 参与方式:在 Gate 广场发布与 PUMP 项目相关的原创贴文
内容不少于 100 字
必须带上话题标签: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PumpFun#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100
二等奖(2名):$50
三等奖(10名):$10
📋 评选维度:Gate平台相关性、内容质量、互动量(点赞+评论)等综合指标;参与认购的截图的截图、经验分享优先;
✅ 活动二:发推同步传播,赢传播力奖励
📌 参与方式:在 X(推特)上发布与 PUMP 项目相关内容
内容不少于 100 字
使用标签: #PumpFun # Gate
发布后填写登记表登记回链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4
🏆 奖励设置:传播影响力前 10 名用户,瓜分 $2
虚拟货币投资风险:民事纠纷与刑事诈骗界限探析
虚拟货币投资中的法律风险:民事纠纷与刑事诈骗的界限
自2021年相关监管政策出台以来,我国对虚拟货币的态度逐渐明晰:不禁止公民投资,但不提供法律保护,风险自担。虚拟货币不被视为法定货币,不应在市场上流通。这导致了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困境:民事立案难度大,刑事立案标准高。
然而,司法机关对主流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认可度正在提高。这种态度变化有时会导致一些极端情况,如纯粹的投资纠纷被误认为刑事案件。因此,明确区分虚拟货币投资中的民事纠纷和刑事犯罪变得尤为重要。
一个典型案例
某省高院公开的一份判例中,被告人因虚构投资项目,承诺高额回报,诱骗多人投资约250万元人民币(包括50万元等值的USDT)。被告人将大部分资金用于个人消费和还债,最终因无力偿还而被起诉。法院认定其构成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
被告及其辩护人主张这是民间借贷关系,且质疑缺乏证据证明收到了虚拟货币。但这些观点未被法院采纳。
本案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公民自行购买虚拟货币并投资亏损,法律通常不予保护。但如果虚拟货币被他人骗取,是否应受法律保护?目前司法实践倾向于保护主流虚拟货币,但需要明确区分民事投资和刑事犯罪的界限。
民事纠纷与刑事诈骗的区别
诈骗罪的本质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以及是否实施了欺骗行为。本案中,法院认定被告构成诈骗的主要理由包括: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很难辩解为单纯的民事纠纷。除非被告能提供真实投资的证据。
虚拟货币作为诈骗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法院认可了价值50万元的USDT作为诈骗对象。尽管辩护律师质疑难以证明虚拟货币的收取,但法院根据聊天记录和被告供述认定了这一事实。
法院认为,虚拟货币具有可管理性、可转移性和价值性,可以成为诈骗罪的犯罪对象。这一观点对虚拟货币投资者具有重要影响。
投资损失不等于诈骗
然而,并非所有虚拟货币投资损失都构成诈骗。司法实践中,判断是否构成诈骗通常考虑以下因素:
只有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才可能被认定为刑事诈骗。
结语
虚拟货币投资领域机遇与风险并存。从司法实践来看,相关纠纷呈现出民事和刑事交织的复杂趋势。对于投资者而言,应提高风险意识,谨慎决策,不轻信夸大宣传。遭遇损失时,也需理性评估是走民事还是刑事途径。
虽然虚拟世界无形,但法律标准不能模糊。只有在规范中发展,才能实现技术进步与法治保障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