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Web3并行计算深度解析:扩容终极之路与新范式探索
Web3并行计算深度研究报告:原生扩容的终极路径
一、前言:扩容是永恒命题,并行是终极战场
从比特币诞生以来,区块链系统一直面临扩容这一核心问题。比特币和以太坊的交易处理能力有限,与传统Web2系统形成鲜明对比。这不是简单增加硬件就能解决的,而是源于区块链底层设计中的系统性限制。
过去十年里,我们见证了众多扩容方案的兴衰。从比特币扩容之争到以太坊分片愿景,从状态通道到Rollup,从Layer 2到模块化区块链,行业探索了多种扩容路径。Rollup作为当前主流方案,在提升TPS的同时保留了以太坊的安全性。但它并未触及区块链底层"单链性能"的真正极限,尤其是在执行层面。
链内并行计算逐渐进入行业视野。它试图在保持单链原子性的同时,彻底重构执行引擎,将区块链从"逐条交易串行执行"升级为"多线程+流水线+依赖调度"的高并发系统。这不仅可能实现数百倍的吞吐提升,还可能成为智能合约应用爆发的关键前提。
实际上,在Web2领域,单线程计算早已被淘汰。而区块链作为一种对确定性要求极高的系统,一直未能充分利用并行计算。Solana、Sui、Aptos等新链在架构层面引入并行性,开启了这一探索;而Monad、MegaETH等项目则进一步将链内并行推向更深层次的突破,呈现出越来越接近现代操作系统的特征。
可以说,并行计算不仅是一种性能优化手段,更是区块链执行模型的范式转折点。它重新定义了交易处理的基本逻辑,为未来Web3原生应用提供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支撑。在Rollup赛道趋同后,链内并行正成为新一轮Layer1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这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范式之争。Web3世界的下一代主权执行平台,很可能就将从这场链内并行的角力中诞生。
二、扩容范式全景图:五类路线、各有侧重
扩容作为公链技术演进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催生了近十年来几乎所有主流技术路径的出现与演变。从比特币的区块大小之争开始,这场关于"如何让链跑得更快"的技术竞赛,最终分化出五大基本路线,每一路线都有各自的技术哲学、落地难度、风险模型与适用场景。
第一类是最直接的链上扩容,如增加区块大小、缩短出块时间等。这种方式易于理解与部署,但容易触及中心化风险等系统性上限,目前已不再是主流核心方案。
第二类是链下扩容,代表是状态通道和侧链。这类路径将大部分交易活动转移到链下,只将最终结果写入主链。虽然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展吞吐,但链下交易的信任模型、资金安全性等问题使其应用受限。
第三类是当前最受欢迎的Layer2 Rollup路线。通过链外执行、链上验证的机制实现扩容。Optimistic Rollup与ZK Rollup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中期瓶颈,如对数据可用性依赖过强、费用仍偏高等。
第四类是近年兴起的模块化区块链架构,如Celestia、Avail等。它将区块链的核心功能彻底解耦,由多个专门链完成不同职能。这一方向优势在于灵活替换系统组件,但也面临模块间同步、验证等挑战。
第五类是链内并行计算优化路径,也是本文重点分析的对象。它强调在单条链内部改变执行引擎架构,实现原子化交易的并发处理。这一方向的核心优势在于不需要依赖多链架构即可实现吞吐极限突破,同时为复杂智能合约执行提供足够计算弹性。
纵观这五类扩容路径,其背后反映的是区块链在性能、可组合性、安全性与开发复杂度之间的系统性权衡。每一条路径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们共同构成了Web3计算范式升级的全景图。而链内并行,则可能是这场长期扩容战争的终极战场。
三、并行计算分类图谱:从账户到指令的五大路径
在区块链扩容技术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并行计算逐渐成为性能突破的核心路径。从执行模型出发,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个清晰的并行计算分类图谱,大致可分为五条技术路径:账户级并行、对象级并行、事务级并行、虚拟机级并行以及指令级并行。这五类路径从粗粒度到细粒度,既是并行逻辑的不断细化过程,也是系统复杂度与调度难度不断攀升的路径。
最早出现的账户级并行,以Solana为代表。这一模型基于账户-状态的解耦设计,通过静态分析交易中涉及的账户集合,判断是否存在冲突关系。这种机制适合处理结构化明确的交易,但在面对复杂智能合约时容易出现并行度下降的问题。
对象级并行进一步细化,以更细粒度的"状态对象"为单位进行并发调度。Aptos和Sui是该方向上的重要探索者。这种方式相比账户级并行更具通用性与扩展性,但也引入了更高的语言门槛与开发复杂度。
事务级并行是以Monad、Sei、Fuel为代表的新一代高性能链所探索的方向。它将交易看作原子操作单元,通过静态或动态分析构建交易图,并依赖调度器进行并发流水执行。这种机制需要极其复杂的依赖管理器与冲突检测器,但其潜在的吞吐能力远高于账户或对象模型。
虚拟机级并行则将并发执行能力直接嵌入到VM底层指令调度逻辑中。MegaETH作为以太坊生态内部的"超级虚拟机实验",正尝试通过重新设计EVM,使其支持多线程并发执行智能合约代码。这种方式最难之处在于它必须对现有EVM行为语义完全兼容,同时改造整个执行环境和Gas机制。
最后一类是指令级并行,其思想源于现代CPU设计中的乱序执行与指令流水线。Fuel团队在其FuelVM中已经初步引入了指令级可重排序的执行模型。这种方式甚至可能将区块链与硬件协同设计推向一个全新高度,使链成为真正的"去中心化计算机"。
综上所述,这五大路径构成了链内并行计算的发展光谱,从静态数据结构到动态调度机制,从状态访问预测到指令级重排,并行技术的每一阶跃都意味着系统复杂度与开发门槛的显著抬升。不同公链的并行路径选择,也将决定其未来应用生态的可承载上限,以及其在AI Agent、链游、链上高频交易等场景中的核心竞争力。
四、两大主力赛道深解:Monad vs MegaETH
在并行计算演进的多重路径中,当前市场聚焦最多的两条主力技术路线是以Monad为代表的"从零构建并行计算链",以及以MegaETH为代表的"EVM内部并行革命"。这两者不仅是当前加密原语工程师最为密集投入的研发方向,也是当前Web3计算机性能竞赛中最具确定性的两极象征。二者的分野,不仅在于技术架构的起点与风格,也在于它们背后所服务的生态对象、迁移代价、执行哲学与未来战略路径的截然不同。
Monad是彻底的"计算原教旨主义者",其设计哲学并非以兼容现有EVM为目的,而是从现代数据库与高性能多核系统中汲取灵感,以重新定义区块链执行引擎的底层运行方式。其核心技术体系依托于乐观并发控制、事务DAG调度、乱序执行、批处理管线等机制,旨在将链的交易处理性能拔高至百万TPS量级。Monad架构中,交易的执行与排序被完全解耦,系统先构建交易依赖图,再交由调度器进行流水并行执行。所有交易都被视为事务原子单元,具备明确的读写集合与状态快照,调度器基于依赖图进行乐观执行,并在冲突发生时进行回滚与重执行。
而更为关键的是,Monad并未放弃与EVM的互操作性。它通过一种类似"Solidity-Compatible Intermediate Language"的中间层,支持开发者以Solidity语法进行合约编写,同时在执行引擎中进行中间语言优化与并行化调度。这种"表层兼容、底层重构"的设计策略,使其既保留了对以太坊生态开发者的友好,又可最大程度解放底层执行潜力。
与Monad的"新世界构建者"姿态不同,MegaETH选择从以太坊现有的世界出发,以极小的变更成本实现执行效率的大幅提升。MegaETH并不推翻EVM规范,而是力图将并行计算的能力植入现有EVM的执行引擎中,打造一个"多核EVM"的未来版本。其基本原理在于对当前EVM指令执行模型进行彻底重构,使其具备线程级隔离、合约级异步执行、状态访问冲突检测等能力,从而允许多个智能合约在同一区块内同时运行,并最终合并状态变更。
MegaETH的核心突破在于其VM多线程调度机制。传统EVM采用栈式单线程执行模型,每个指令都线性执行,状态更新必须同步发生。而MegaETH将这一模式打破,引入了异步调用栈与执行上下文隔离机制,从而实现"并发EVM上下文"的同时执行。每一个合约可以在独立线程中调用自身逻辑,而所有线程在最终提交状态时,通过并行同步层统一对状态进行冲突检测与收敛。
在某种意义上,Monad和MegaETH这两条路线,不仅是并行技术路径的两种实现方式,更是区块链发展路线中"重构派"与"兼容派"的经典对抗:前者追求范式突破,重建从虚拟机到底层状态管理的全部逻辑,以实现极致性能与架构可塑性;后者追求渐进优化,在尊重现有生态约束的基础上,把传统系统推向极限,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迁移成本。二者并无绝对优劣,而是服务于不同的开发者群体与生态愿景。
五、并行计算的未来机遇与挑战
随着并行计算逐步从纸面设计走向链上落地,它所释放的潜能正变得愈发具象与可衡量。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新的开发范式与业务模型开始围绕"链上高性能"重新定义:更复杂的链游逻辑、更真实的AI Agent生命周期、更实时的数据交换协议、更沉浸式的交互体验、乃至链上协同式的Super App操作系统,都正在从"能不能做"向"做得多好"转变。而另一方面,真正推动并行计算跃迁的,不只是系统性能的线性提高,更是开发者认知边界与生态迁移成本的结构性变革。
首先从机遇来看,最直接的收益便是"应用天花板的解除"。当前的DeFi、游戏、社交应用大多受限于状态瓶颈、Gas成本与延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