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稳定币监管框架建立 DeFi融合传统金融加速
稳定币对金融体系的潜在影响
稳定币是一类币值锚定特定资产(通常为法定货币)的加密货币,是连接去中心化金融系统(DeFi)和传统金融体系的桥梁,也是DeFi的重要基础设施。近期美国和香港相继通过稳定币监管法案,标志着全球部分主要地区正式建立对于稳定币的监管框架。DeFi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或将加深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合,也对全球金融体系带来新的挑战与风险。
摘要
监管的里程碑
近期美国通过稳定币法案,成为美国首个为稳定币建立监管框架的法案,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监管空白。香港也通过了类似的法案,有助于香港参与全球数字金融中心竞争,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继欧盟之后,美国和香港都推出了针对稳定币的监管框架,成为加密货币融入主流金融体系的重要一步。
走向规范发展
新的监管法案主要针对行业出现的风险点,包括储备资产不透明、流动性管理风险、算法稳定币币值不稳定、洗钱和非法金融活动、消费者保护不足等问题,制定一系列规范。法案参照了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但在流动性管理上更为严格。对稳定币发行机构要求准备金率为100%,定位为"链上现金"而非"链上存款",从而筑牢DeFi的根基。
对金融系统的影响
截至2025年5月末,主流稳定币市值合计约2300亿美元,相对于2020年初增长超过40倍。虽然规模仍然较小,但从交易额来看,稳定币作为加密货币体系重要的支付手段和基础设施的作用明显。主流稳定币的年度交易额达到28万亿美元,超过Visa和Mastercard的年交易额。随着监管框架完善,DeFi有望迎来发展机遇并加深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合。
国际支付手段
与传统跨境支付相比,使用稳定币汇款费率通常低于1%,到账时间一般为几分钟以内。随着监管框架完善,稳定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市场份额有望提高,但这一过程仍伴随着行业发展与监管完善。
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全储备要求限制了稳定币发行机构进行信用扩张的能力。存款兑换为稳定币的过程实际上是银行存款的转移而非创造,理论上不影响美元货币供应。但资金持续流出存款可能导致银行缩表、货币供应减少。
对银行的冲击
稳定币对银行体系的冲击主要体现为金融脱媒效应,存款兑换为稳定币可能导致存款流出。长期来看可能导致银行负债从储蓄存款替换为同业负债,或使银行减持债券出现缩表,导致银行息差承压、利润受到侵蚀。
对政府债务的影响
随着稳定币市值上升,作为储备资产的美国国债需求或将增加。但稳定币主要承接短期美债,对长期美债的吸纳能力有限。短期美债利率受到央行货币政策调控,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基础货币投放进行对冲。
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稳定币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DeFi内的借贷行为实现了"准货币"的创造功能;2)加密货币价格波动影响股市预期;3)加密资产和稳定币相关的上市公司股价受到影响。
对国际货币秩序的影响
稳定币对美元的影响较为"矛盾"。一方面,当前稳定币主要挂钩美元,似乎强化了美元地位;另一方面,稳定币发展也反映了部分经济体去美元化的需求。长期来看,美元地位是否会进一步强化还是受到挑战,仍有待观察。对新兴经济体而言,稳定币的使用可能导致本币贬值,因此多国出台了限制措施。
对货币国际化的启示
香港稳定币法案有助于提升港币在跨境支付、加密资产等领域的影响力,增强香港金融业竞争力。法案允许发行非美元稳定币,可为其他货币国际化提供"试验田"。但这一过程仍需关注金融稳定风险,适时优化政策。
风险提示
加密货币行业发展风险,稳定币对传统金融体系冲击超预期,监管政策推进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