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加密储备公司热潮:创新融合还是投机泡沫
加密资产与传统股市的另类融合:创新还是泡沫?
市场总是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衍生新的投资故事。从某知名科技公司到各种加密货币版本的"储备公司",美股市场上一些原本不起眼的微型上市公司正成为新兴投资叙事的载体和放大器。
这种加密资产与传统股市的另类融合正在悄然蔓延。这究竟是加密金融化的进一步发展,还是一场依赖高杠杆构建的投机泡沫?
储备公司大盘点:谁在囤币翻倍?
加密资产储备战略已成为资本市场的显著趋势。数据显示,全球已有211个实体合计持有超337万枚比特币,其中上市公司持有约80万枚,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最近,一家知名媒体科技集团也开始通过私募方式筹集约25亿美元,用于建立比特币储备。
我们整理了一份"储备公司"清单,发现其中不少企业在涉足加密资产之前业绩平平,甚至陷入财务困境。例如某电商公司在2024年下半年营收下滑、净亏损扩大。然而,自宣布储备策略以来,其股价已累计上涨超过300%。类似案例比比皆是,部分企业借此策略在资本市场实现了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涨幅。
同时,多种加密货币版本的"储备公司"也不断涌现。一家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将现金储备投资于比特币和瑞波币;另一家电商企业获得3亿美元融资承诺,计划购入比特币和某政治相关代币作为长期储备资产。这些动向表明,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正试图通过加密资产实现战略转型和市场重新定价。
玩法多样化:融资购币,以币助股
"储备公司"模式本质上门槛不高:通过不断增发股票、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将所得资金配置为加密资产,然后利用财报作为估值锚点,反哺股价表现。差异主要在于各公司的募资能力、选择配置的币种、是否进行质押获取收益等细节。
近日,一家游戏公司宣布4.25亿美元私募,并将以太坊纳入财库,成为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以低于净资产价值的价格募资,购入并质押以太坊;当股价高于每股以太坊净值时再度融资,如此循环往复。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出资方几乎清一色是早年重仓以太坊的老牌机构。而该游戏公司此前市值仅约1000万美元,只需通过低价发行6910万新股,即可将90%控制权转交至"以太坊阵营"。
某种程度上,这类操作与此前加密现货ETF申请潮的运作逻辑如出一辙:公司与代币项目方联手,通过资本市场手段制造预期与估值泡沫。"买币-装表-炒股",也成为代币项目借道美股的新路径。据悉,除了已公开的以太坊、某公链储备计划,市场上还有6-7家项目正在寻找上市壳、洽谈收购,尚未对外披露。此外,风投和做市商们也悄然转型,开始寻找美股上市壳,进行收购、募资和买币。
主流化还是资本幻象?
股价曲线注入链上波动,飞轮在转动但方向不明。这类操作究竟能否长期运作、真正创造结构性价值,还是只是精致包装下的资本幻象?
一位加密货币分析师给出了警示:这些所谓的"加密储备"实际上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杠杆结构,其背后的本质,是通过不断稀释普通股股东权益来为代币增持提供现金流。这种路径,在某知名科技公司身上运转得尤为顺畅,前提是其股价高于其所持比特币价值。一旦跌破这个平衡点,整个飞轮就可能熄火,甚至反转。
然而,复制这套模型真的可行吗?一位财经专栏作家指出:某知名科技公司具备先发优势、强大的投资者关系、有效的市场叙事,以及被纳入ETF和指数的系统性渠道加持。但讽刺的是,这套逻辑如今被一批"小储备公司"照搬效仿,市场却似乎对每一个新来者都报以溢价期待。这位作家写道:"现在的情况就像是加密圈在不停地耍美股市场,而美股市场一次次地上当。"
在社区视角中,这套结构的可持续性同样存疑。有人认为,这种结构的持续运作依赖于底层资产的相对稳定性。比特币可以承载"无限想象",但股市估值却无法无限透支"市梦率"。还有人将这种循环类比为某房地产公司的资本游戏:资产抵押带来融资,融资再加码资产配置,最终堆积成庞大的债务与泡沫。一旦市场不再买账,后果可能不仅是估值腰斩,而是系统性回撤。
故事可以复制,价值无法伪造。当资本的逻辑裹挟加密的理想,当主流化的旗帜异化为杠杆驱动的金融模型,这是进化,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