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美国香港加速稳定币立法 东西方争夺数字金融话语权
东西方争夺稳定币主导权:美国和香港立法进程加速,重塑全球金融格局
本周,美国参议院和香港立法会几乎同步就稳定币监管采取了重要行动。美国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GENIUS法案的程序性动议,为首部联邦稳定币法案铺平道路。与此同时,香港通过了《稳定币条例草案》三读,成为亚太地区首个建立稳定币许可制度的地区。这种东西方立法进程的高度一致性,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更反映了对未来金融话语权的激烈竞争。
稳定币市场潜力巨大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稳定币市值接近2500亿美元,过去5年增长超过22倍。2025年初至今,链上交易量已超过3.7万亿美元,预计全年将接近10万亿美元。以美元为基础的稳定币在新兴市场广泛用于交易和汇款,某些地区的使用规模甚至超过了传统支付系统。稳定币已从边缘资产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支付网络和主权竞争的关键环节。
根据当前监管信号和机构资金态度,在全球合规框架逐步完善、机构和个人广泛采用的乐观情况下,预计到2030年,全球稳定币市场供应量将达到3万亿美元,月度链上交易量达9万亿美元,年交易总量可能突破100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稳定币不仅将与传统电子支付系统相媲美,还将在全球清算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市值规模来看,稳定币有望成为继国债、现金、银行存款之后的"第四类基础货币资产",成为数字支付和资产流通的重要媒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增长趋势下,稳定币的储备结构也将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目前,稳定币的规模已消化了约3%即将到期的短期美债,在海外美债持有者中排名第19位。考虑到GENIUS法案要求100%高流动性美元资产作为储备,短期美债可能成为主要选择。按50%配置比例估算,3万亿美元市值将对应至少1.5万亿美元的短期美债需求。这一规模已接近中国或日本等主要海外主权买家当前的美债持仓,稳定币有望成为美国财政的重要债权人。
美国和香港监管框架比较
尽管美国与香港在立法路径和某些细节上存在差异,但在"法币锚定、足额储备、持牌发行"等基本原则上达成了高度共识。
GENIUS法案专注于"支付型稳定币",即锚定法定货币、承诺1:1可兑换、不附带利息收益的稳定币,强调其非证券属性,旨在防止稳定币演变为具投资属性的金融产品。香港则在保证1:1足额锚定的前提下,暂未限制利息收益和锚定结构,试图在美元主导的稳定币市场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并为未来创新保留可能性。
在储备要求方面,两地均要求足额锚定高流动性资产,但GENIUS法案明确限定了合格储备资产类型,包括国债、现金及回购协议等,并要求每月审计。香港同样要求审计和隔离托管,但对储备资产种类的限定相对宽松。
在制度架构上,GENIUS法案采用"联邦-州"双轨制,为稳定币发行提供三种途径:银行或其子公司申请发行稳定币,受美联储、FDIC等银行监管机构监管;非银行机构可向OCC申请成为联邦许可发行人,或通过州监管机构获取牌照。香港则由金管局统一发放牌照,并要求无论稳定币发行方是否设在香港,只要锚定港元或主动向香港公众提供服务就必须申请许可。
对于境外发行人的管理,GENIUS法案明确禁止未许可的海外稳定币在美国市场流通,授权财政部设立"非合规稳定币名单",并通过美国数字资产服务商阻断其流通渠道。香港则主要关注锚定港元的稳定币,对非港元稳定币保持开放态度。
这些制度差异反映了两地在稳定币定位上的不同诉求。美国的主要目标是维护美元的主导地位,服务于财政结构性融资需求,推动稳定币成为链上美元的延伸形态。而香港则希望在不影响本地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吸引全球Web3项目落地,在许多细节方面保留了政策弹性空间,旨在打造一个受控但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亚太合规创新试验场。
稳定币监管对Web3生态的影响
稳定币监管的落地,为Web3的大规模采用提供了支付和结算基础。
在DeFi领域,尽管USDT、USDC等稳定币已是链上金融创新的重要结算资产,但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和追责机制,使得机构难以直接参与。如果Genius法案等稳定币监管框架相继落地,合规发行人提供的稳定币将成为"合规DeFi"的清算核心,协议将整合更多KYC、AML和资产识别模块,去中心化金融将逐步演变为"可审计的链上金融网络"。
在Web3支付体系中,稳定币监管的落地将消除过去支付场景与资产流通之间的模糊界限,使稳定币真正从"交易中介"转变为"支付通道"。近期,多家支付科技公司陆续将稳定币纳入其商户结算流程;Web3钱包则以稳定币为默认支付资产,拓展充值、打赏、订阅等微支付场景。链上支付正从"加密圈内转账工具"向"企业级金融接口"转变,而合规化是这一转型的必要前提。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全球清算结构的重塑:稳定币以1:1锚定法币的方式,打通了本币与链上资产之间的连接,同时又不依赖银行账户体系,可"点对点"实现清算。这意味着在未来的跨境支付、链上贸易融资、实物资产派息等场景中,稳定币可能取代传统银行成为资金流通的中枢。
过去,我们在讨论Web3大规模普及时,过于关注技术突破和用户体验,而忽视了基础资产的合法性问题。如今,合规稳定币提供了"最后一块拼图":它既是制度认可的交易资产,又具备链上流转的可编程性。它既是美元、港元的数字镜像,又可以直接应用于DeFi协议和NFT交易中。
换言之,稳定币不是Web3的附属品,而是推动其迈向主流的核心力量之一。在合规稳定币的支持下,从实物资产交易到链上工资发放,从跨境清算到Web3支付接口,稳定币将成为推动链上经济大规模普及的"基础设施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