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知名投资机构 Primitive Ventures 的投资合伙人 YettaS 在推特上分享了「创办人观察录,身份的代价」一文。该文从身份标签丶讨论问题起手,探讨了好的创办人通常有哪些心理特质。Primitive Ventures 过去一年投资了 14 个专案。
牵涉到身份绑定的议题,必会落入敌意与撕裂
他表示行业里总有一些最常被提及的自我介绍标签,像是:「我是这个行业最早的一批人」丶「我是纯技术出身」丶「我是这个赛道的信仰者」丶「我是常春藤毕业」等。而这些信息看似只是背景信息,却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一些人价值感的锚点,甚至是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话锋一转,他提到了在现今社会中,最容易失控的讨论往往围绕着这几个主题:两性、政治与宗教。只要话题一被提起,理性对话很快就会演变成敌意与撕裂。这不是因为这些问题本身无法讨论,而是因为它们高度绑定了个体的认同。一旦某种立场变成「我是谁」的一部分,讨论就变成了一场自我防御机制的触发。于是,争论变成防御,逻辑让位给情绪,修正变成威胁。
相较之下,例如你讨论 DeepSeek 的模型演算法是不是更好、Pretraining 的策略是不是更先进,这类话题虽然也能引发激烈争论,但通常停留在「技术对错」的层面。因为大家默认这些问题可以被验证、被更新、被推翻,这是一场围绕着事实和逻辑的辩论。 观点可以被证伪,也就可以被修正;而自我不能被证伪,所以就难以被触碰。
这种心理机制,在创业中尤其关键。优秀的创办人,能否在市场回馈与失败面前快速调整方向,而不把调整视为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往往是他能否穿越周期、突破瓶颈的决定性因素。他把这种心理特质归为 Low Ego (低自我感)。
当你被质疑「你当初不是坚定支持 XX 吗?现在怎么变了」会不会感到羞愧?你敢不敢翻看自己几年前的黑历史发言?能不能坦然结束一段已经无效的关系,而不否定当初的判断?你能否接受那个曾经「不够聪明、不够成熟」的自己?
四大关键心理特质建构强大心理内核
他在长期的创业者观察中发现,那些真正优秀的创业者,往往并不是依靠某一项天赋或技能脱颖而出,而是在面对不确定性、冲突与波动时,展现出一种内在心理结构的完整性与稳定性。这种结构不是显性的标签或履历能体现的,而是贯穿在他们每一次选择与回应中的深层秩序。
总结出四种格外关键的心理特质,构成了创办人强大而灵活的核心:
Low Ego — 低自我感
High Agency — 高自主性
Natural Curiosity — 强好奇心
Strong Execution — 高执行力
Primitive Ventures 非常欣赏的一类创办人:既有坚定的方向感,又不会被自我标签绑架;既能坚持信念,又能灵活调整;既有高度自尊,又无执念式的自大。这听起来是一种理想化人设,但背后其实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心理结构在支撑: Low Ego。他们对「自己是谁」有非常清楚但非常松弛的把握。捍卫观点,而不是捍卫自我
他们想支持的创业家是能捍卫观点、而不是捍卫自我的人。在跟创办人沟通的过程中,不只是听他讲愿景、看履历,更会反复挖掘一个核心问题,他在如何定义他自己。技术路线、产业标签、个人背景,这些元素本身无可厚非,但一旦被创办人视为「身分」的一部分,就很容易形成认知路径依赖,他们不再判断对错,只是在捍卫「我是这样的人」这件事。 一旦信念受到挑战,更多的是在防守「我是对的」。
还在强调过往成就?合理化失败?你可能落入 ego 驱动的决策模式
Yetta 表示他们会刻意观察下面几个维度,以辨别创办人是否容易陷入 ego 驱动的决策模式:
是否频繁强调过往成就,尤其重复提及早期光环
是否在对话中频繁 name-drop 或诉诸标签,例如:我们跟 XX 是朋友
是否习惯性打断,急于维系立场,而非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
是否倾向于事后合理化失败,避免承认自身判断失误
团队之间是否是单一权威主导,没有健康的张力能互相挑战
一旦 ego 占上风,创办人的认知就会失去弹性。而在区块链这个高度民粹、透明度极高的市场里,这种刚性尤其致命。见过太多创办人,产品漂亮,融资顺利,但他们始终无法真正凝聚社区,归其根本是创办人已经为自己设定了立场,他无法对外打开,也不会对内让渡。
也有一些创办人,背景并不华美,产品还不完美,但社群愿意给他们时间、耐心与信任,因为他们从创办人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共同体意识,他不是在教你怎么想,而是在邀请你一起思考。这些差异看上去是因为沟通方式不同,实质是更深层的创办人自我认同的不同。
当一个创办人把「我是技术出身」丶「我是原教旨主义者」丶「我是名校背景」丶「我在为行业做贡献」这种标签内化成自己的身份,他就很难真正听进反馈、与社群共情。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任何对产品方向的质疑,都是在否定「他是谁」。
强调标签的行为源于深层恐惧
Yetta 进一步点出他认为这些自我标签源自于深层恐惧。标签,本应是对外交流的工具,用来让他人快速辨识你的位置、专业、背景或价值主张。它是一种社会化的符号系统,方便归类、方便传播。但对许多人而言,标签逐渐异化为建构内在自我的支柱。 这背后,藏着的是深层的「自我崩塌」的恐惧。
在过去,人的身分是结构化的、确定性的。你是谁,取决于你来自哪里、你信仰什么、你从事什么职业。这些资讯构成了稳固的社会秩序和自我感来源。但在今天,随着地域、职业、价值观的去中心化,个体必须主动「建构自己是谁」。于是,标签就成了最方便的替代品,提供了一个看起来很确定的心理幻觉。
你只需要说出「我是技术极客」丶「我是自由主义者 」丶「我是某某大学出身」,便能迅速获得他人的理解、认可,甚至赞赏。这种即时的认同回馈,会像多巴胺一样,强化人们对标签的依赖。久而久之,标签不只是工具,而是自我的替身。
于是,越是缺乏内在秩序和稳定结构的人,越倾向于将标签当作心理支架。他们可能会一再强调听起来是经验的陈述,例如我开头提到的那些话术,这些话语的真正功能,并不是交流讯息,而是他们建构自我感的依赖物、存在感的锚点。
他们会不断强调自己的某种身分定位,不断捍卫既有立场,拒绝认知修正,不是因为他们真正笃信某个观点,而是因为一旦标签动摇,整个「自我」的幻觉就会垮塌。他们不是在保护事实,而是在保护那个由外在评价拼贴而成的「自己」。
所以 Dovey (Primitive Ventures 创办人) 总说:「世界上最难沟通的人,不是没有文化的人。是被灌输了标准答案并且以为世界是围绕自己在转的人。」
最优秀的创办人,往往展现出极低的身份执着
思想自由,从身分抽离开始。最优秀的创办人,往往展现出极低的身份执着。这并非他们没有自我,而是拥有高度整合、稳定的内在秩序感。他们的自我认同,不依赖「名校背景」「明星投资人加持」「某种产业标签」这类外部附着物,而是扎根于内在的能力结构:对世界的洞察力、面对不确定性的心理韧性、以及在动态环境中持续修正自身模型的能力。他们不会把立场、观点、角色标签当作自我价值的锚点。
相反,身份感越强,越容易让思想被框定。当你害怕「推翻过去的自己」,你便开始在认知上筑墙设限,你会更在意他人如何评价你「有没有一致性」,而非你今天的判断是否正确。于是你开始为自己的旧观点找理由,而不是为现实寻找解法。这是战略判断里最危险的盲点。
接着,Yetta 表示真正的认知演化,就从承认「我不是我过去说过的话」开始。一个思想自由的个体,他们无需说「我是 X 类型但也理解 Y」,而是彻底放下「我必须是 X 类型」的心理依赖,他们可以变化而不焦虑,更新而不惶恐。
只有当你不再依赖标签来稳定自我认知,真正对「自己是谁」有内在掌控感,你才可能松动执念、脱离角色、进入自由的思考空间。或许,这便是佛教所谓「无我」的起点:不是消解存在,而是让认知和行动不再被自我所劫持。
这篇文章 知名风投合伙人聊创办人需要的心理特质,你也落入身份标签的巢臼了吗?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
232k 帖子
200k 帖子
147k 帖子
80k 帖子
66k 帖子
64k 帖子
61k 帖子
58k 帖子
52k 帖子
51k 帖子
知名风投合伙人聊创办人需要的心理特质,你也落入身份标签的巢臼了吗?
日前知名投资机构 Primitive Ventures 的投资合伙人 YettaS 在推特上分享了「创办人观察录,身份的代价」一文。该文从身份标签丶讨论问题起手,探讨了好的创办人通常有哪些心理特质。Primitive Ventures 过去一年投资了 14 个专案。
牵涉到身份绑定的议题,必会落入敌意与撕裂
他表示行业里总有一些最常被提及的自我介绍标签,像是:「我是这个行业最早的一批人」丶「我是纯技术出身」丶「我是这个赛道的信仰者」丶「我是常春藤毕业」等。而这些信息看似只是背景信息,却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一些人价值感的锚点,甚至是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话锋一转,他提到了在现今社会中,最容易失控的讨论往往围绕着这几个主题:两性、政治与宗教。只要话题一被提起,理性对话很快就会演变成敌意与撕裂。这不是因为这些问题本身无法讨论,而是因为它们高度绑定了个体的认同。一旦某种立场变成「我是谁」的一部分,讨论就变成了一场自我防御机制的触发。于是,争论变成防御,逻辑让位给情绪,修正变成威胁。
相较之下,例如你讨论 DeepSeek 的模型演算法是不是更好、Pretraining 的策略是不是更先进,这类话题虽然也能引发激烈争论,但通常停留在「技术对错」的层面。因为大家默认这些问题可以被验证、被更新、被推翻,这是一场围绕着事实和逻辑的辩论。 观点可以被证伪,也就可以被修正;而自我不能被证伪,所以就难以被触碰。
这种心理机制,在创业中尤其关键。优秀的创办人,能否在市场回馈与失败面前快速调整方向,而不把调整视为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往往是他能否穿越周期、突破瓶颈的决定性因素。他把这种心理特质归为 Low Ego (低自我感)。
当你被质疑「你当初不是坚定支持 XX 吗?现在怎么变了」会不会感到羞愧?你敢不敢翻看自己几年前的黑历史发言?能不能坦然结束一段已经无效的关系,而不否定当初的判断?你能否接受那个曾经「不够聪明、不够成熟」的自己?
四大关键心理特质建构强大心理内核
他在长期的创业者观察中发现,那些真正优秀的创业者,往往并不是依靠某一项天赋或技能脱颖而出,而是在面对不确定性、冲突与波动时,展现出一种内在心理结构的完整性与稳定性。这种结构不是显性的标签或履历能体现的,而是贯穿在他们每一次选择与回应中的深层秩序。
总结出四种格外关键的心理特质,构成了创办人强大而灵活的核心:
Low Ego — 低自我感
High Agency — 高自主性
Natural Curiosity — 强好奇心
Strong Execution — 高执行力
Primitive Ventures 非常欣赏的一类创办人:既有坚定的方向感,又不会被自我标签绑架;既能坚持信念,又能灵活调整;既有高度自尊,又无执念式的自大。这听起来是一种理想化人设,但背后其实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心理结构在支撑: Low Ego。他们对「自己是谁」有非常清楚但非常松弛的把握。捍卫观点,而不是捍卫自我
他们想支持的创业家是能捍卫观点、而不是捍卫自我的人。在跟创办人沟通的过程中,不只是听他讲愿景、看履历,更会反复挖掘一个核心问题,他在如何定义他自己。技术路线、产业标签、个人背景,这些元素本身无可厚非,但一旦被创办人视为「身分」的一部分,就很容易形成认知路径依赖,他们不再判断对错,只是在捍卫「我是这样的人」这件事。 一旦信念受到挑战,更多的是在防守「我是对的」。
还在强调过往成就?合理化失败?你可能落入 ego 驱动的决策模式
Yetta 表示他们会刻意观察下面几个维度,以辨别创办人是否容易陷入 ego 驱动的决策模式:
是否频繁强调过往成就,尤其重复提及早期光环
是否在对话中频繁 name-drop 或诉诸标签,例如:我们跟 XX 是朋友
是否习惯性打断,急于维系立场,而非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
是否倾向于事后合理化失败,避免承认自身判断失误
团队之间是否是单一权威主导,没有健康的张力能互相挑战
一旦 ego 占上风,创办人的认知就会失去弹性。而在区块链这个高度民粹、透明度极高的市场里,这种刚性尤其致命。见过太多创办人,产品漂亮,融资顺利,但他们始终无法真正凝聚社区,归其根本是创办人已经为自己设定了立场,他无法对外打开,也不会对内让渡。
也有一些创办人,背景并不华美,产品还不完美,但社群愿意给他们时间、耐心与信任,因为他们从创办人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共同体意识,他不是在教你怎么想,而是在邀请你一起思考。这些差异看上去是因为沟通方式不同,实质是更深层的创办人自我认同的不同。
当一个创办人把「我是技术出身」丶「我是原教旨主义者」丶「我是名校背景」丶「我在为行业做贡献」这种标签内化成自己的身份,他就很难真正听进反馈、与社群共情。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任何对产品方向的质疑,都是在否定「他是谁」。
强调标签的行为源于深层恐惧
Yetta 进一步点出他认为这些自我标签源自于深层恐惧。标签,本应是对外交流的工具,用来让他人快速辨识你的位置、专业、背景或价值主张。它是一种社会化的符号系统,方便归类、方便传播。但对许多人而言,标签逐渐异化为建构内在自我的支柱。 这背后,藏着的是深层的「自我崩塌」的恐惧。
在过去,人的身分是结构化的、确定性的。你是谁,取决于你来自哪里、你信仰什么、你从事什么职业。这些资讯构成了稳固的社会秩序和自我感来源。但在今天,随着地域、职业、价值观的去中心化,个体必须主动「建构自己是谁」。于是,标签就成了最方便的替代品,提供了一个看起来很确定的心理幻觉。
你只需要说出「我是技术极客」丶「我是自由主义者 」丶「我是某某大学出身」,便能迅速获得他人的理解、认可,甚至赞赏。这种即时的认同回馈,会像多巴胺一样,强化人们对标签的依赖。久而久之,标签不只是工具,而是自我的替身。
于是,越是缺乏内在秩序和稳定结构的人,越倾向于将标签当作心理支架。他们可能会一再强调听起来是经验的陈述,例如我开头提到的那些话术,这些话语的真正功能,并不是交流讯息,而是他们建构自我感的依赖物、存在感的锚点。
他们会不断强调自己的某种身分定位,不断捍卫既有立场,拒绝认知修正,不是因为他们真正笃信某个观点,而是因为一旦标签动摇,整个「自我」的幻觉就会垮塌。他们不是在保护事实,而是在保护那个由外在评价拼贴而成的「自己」。
所以 Dovey (Primitive Ventures 创办人) 总说:「世界上最难沟通的人,不是没有文化的人。是被灌输了标准答案并且以为世界是围绕自己在转的人。」
最优秀的创办人,往往展现出极低的身份执着
思想自由,从身分抽离开始。最优秀的创办人,往往展现出极低的身份执着。这并非他们没有自我,而是拥有高度整合、稳定的内在秩序感。他们的自我认同,不依赖「名校背景」「明星投资人加持」「某种产业标签」这类外部附着物,而是扎根于内在的能力结构:对世界的洞察力、面对不确定性的心理韧性、以及在动态环境中持续修正自身模型的能力。他们不会把立场、观点、角色标签当作自我价值的锚点。
相反,身份感越强,越容易让思想被框定。当你害怕「推翻过去的自己」,你便开始在认知上筑墙设限,你会更在意他人如何评价你「有没有一致性」,而非你今天的判断是否正确。于是你开始为自己的旧观点找理由,而不是为现实寻找解法。这是战略判断里最危险的盲点。
接着,Yetta 表示真正的认知演化,就从承认「我不是我过去说过的话」开始。一个思想自由的个体,他们无需说「我是 X 类型但也理解 Y」,而是彻底放下「我必须是 X 类型」的心理依赖,他们可以变化而不焦虑,更新而不惶恐。
只有当你不再依赖标签来稳定自我认知,真正对「自己是谁」有内在掌控感,你才可能松动执念、脱离角色、进入自由的思考空间。或许,这便是佛教所谓「无我」的起点:不是消解存在,而是让认知和行动不再被自我所劫持。
这篇文章 知名风投合伙人聊创办人需要的心理特质,你也落入身份标签的巢臼了吗?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