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to 深度分析:业务模式、盈利能力、竞争与风险

Kaito 本质上不是一个去中心化的项目,而是一个试图在 Web3- 内容创作这个细分行业中,建立全新的利益分配机制的项目。

撰文:财解 Web3

Introduction: 一场伟大的试验

Kaito 本质上不是一个去中心化的项目,而是一个试图在 Web3- 内容创作这个细分行业中,建立全新的利益分配机制的项目。它其实是在进行一场伟大的试验,试验成功后,有可能突破 Web3 的范围,应用于其他信息行业。

既然不是纯粹的去中心化项目,所以我们不能以它去中心化程度的高低来判断这个项目的好坏。

本文试图结合项目的基本信息做一个简单分析:

项目使命:解决内容赛道目前面临两大问题

这两大问题是:低效、不公平。

  • 低效表现在:受算法影响,用户会越来越多的接触到与自己观点、兴趣或信念相一致的信息和意见,不容易收到不同或反对的观点,造成信息茧房或回音室效应。而且算法有可能有偏见,让用户离真相更远。
  • 不公平表现在:
  • 内容创作者只收到了创作内容的价值的一小部分;
  • 广大用户的时间精力的投入,是中心化平台持续存在的基础,但却几乎没有参与成果的分享;
  • 中心化平台拥有绝对的权力,在注意力(流量)的分配上,缺乏透明性,也不承担责任。

三大核心假设:

Kaito 在设计商业模式时,基于以下 3 个假设。

  • 假设一:注意力可以被资产化或代币化,并进而作为更公平机制的基础。
  • 假设二:市场上的内容创作者,用自己努力挣来的积分 (Yaps) 来投的票,更能反映某个项目被市场认可和接受的真实情况。参考 Polymarket 对美国大选结果的预测,通过真金白银投票的结果,比传统常规的市场调研结果更准确。为了实现这效果,需要有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目前,Kaito 采用的积分机制 (Yaps),将项目方与流量引领者组建成为利益共同体,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新。
  • 假设三:市场情绪是可以被量化的。所有人的信息表达,就是市场的整体情绪。

原则:做出人们愿意使用的东西

商业模式:用 Web3 的方式重塑注意力经济

盈利能力:仍在婴儿期,尚待观察

收入

作为一个以去中心化方式运作的信息平台,与传统中心化信息平台的收入来源的区别体现在:

两者都将免费用户排除在价值分配体系之外,Kaito 将利益导向有较高参与度和高质量产出的用户。

从收入的来源来看,Kaito 比传统 Web2 的平台少了很大一块收入:广告收入。而且,Kaito 目前只覆盖 Crypto 行业,信息受众的数量远小于传统 Web2 平台;其中,Kaito Pro 的付费客户除了项目方,还包括投资机构和研究者,算是有一定基础;Yapper Launchpad 的付费用户大部分是项目方,数量就更少了。这就意味着,愿意加入 Kaito 生态的项目方的数量,成为影响 Kaito 收入的主要因素。从 Kaito 官方的 Dune 页面的数据披露方式可以大致推测付费客户数量目前还不是很多,因为主要公布了一些生态指标,收入是年化后的数据,且只有月度活跃的内容创作者的数量,没有实际付费的客户数量。我们有理由推测,Kaito 的收入模式(订阅 + 代币经济)仍处于早期阶段,订阅收入即使稳定但也规模有限,代币经济依赖 $KAITO 代币的价值和市场接受度。

成本

Kaito 的成本结构与传统 Web2 中心化信息平台的区别体现在:

传统中心化信息平台因其巨大的用户数量,享受着巨大的规模效应,上方表格中提到的基础设施成本和技术开发维护成本,在分摊后,单位成本非常小。

对于上方表格中提到的获客成本,我们在官方 Dune 页面上可以看到,Total Value Distributed 已超过 7200 万美元(远大于融资规模 1080 万美元),这可以理解为 Kaito 为了维护整个生态的发展而付出的成本。Dune 只公布了 Yappers 的数量为 21 万。 我们可以用 TVD/No. of Yappers 来大概估算一下 Kaito 的获客成本约 335 美元,这明显高于 Web2 中心化平台的平均获客成本(据 Userpilot 报告,电子商务(Ecommerce)行业的平均获客成本约为 70 美元)。即使将 Kaito 未公布的付费客户数纳入计算,获客成本可能仍然较高。当然,随着 Kaito 生态的越来越繁荣,很多付费用户会被主动吸引而来,边际获客成本甚至可以降到 0,但这仍需要以大额且持续的生态维护成本为基础。

Kaito 的成本优势,暂时只体现在人力成本更小。

将收入与成本结合起来看,Kaito 的盈利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有收入证明产品能被客户接受,但是否实现盈利,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产品分析:有护城河的产品矩阵

截至目前,Kaito 已经打造出一个较完善的产品矩阵,基本形成了护城河,树立了在 InfoFi 赛道的龙头地位。我们来逐个看一下每个产品的特点,并了解产品的设计逻辑、客户群体、竞争力。

Kaito Pro:基础产品

虽然名字里含有 Pro,其实在 Kaito 的产品矩阵里,属于基础产品。

目的是信息的提取、语义理解并做一些基本的可视化呈现,相当于在加密领域的一个智能搜索引擎。

客户群体为投资机构、项目方、研究者。官方宣布已开始盈利。

解决的痛点需求是:聚合加密信息,直观呈现。

**护城河:**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竞争对手:

  • Alva.xyz 是一个类似 Kaito Pro 的 AI 增强型加密数据分析工具,专注于链上数据可视化和市场洞察,其在链上分析领域的深度是竞争优势。
  • Nansen:以链上分析和 NFT 数据著称,界面友好且功能强大,可能是 Kaito Pro 在高端用户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尤其是在数据可视化和用户体验上。

Kaito Yaps:核心创新点

Kaito 借助 AI 算法将影响力 (influence) 代币化,进而作为其他应用场景的基础,包括用于奖励分配等。因其只是一个机制,所以无收入来源。

**客户群体:**内容创作者、项目方、中心化平台用户(如 X 平台用户)。

解决的痛点需求是:创作者需要将内容变现,项目方需要提高项目知名度和参与度,用户在投入精力和时间后希望得到回报。

**护城河:**一套注意力证明机制 POA(Proof-of-Attention)。包括三个方面,本质是一套综合性的算法:

  • 文稿量证明 Proof-of-Work — Volume of subject-relevant content
  • 交互量证明 Proof-of-Exchange — Real, reputation-weighted engagement
  • 质量证明 Proof-of-Insight — Insightful, original & focused discussions

竞争对手:

  • Mirror: 相比 Kaito Yaps,Mirror 在去中心化程度上可能更强(内容存储完全去中心化),但其注意力量化机制不如 Yaps 的 AI 驱动模型细致。
  • Lens Protocol: 一个去中心化社交图谱协议,允许用户创建和分享内容,并通过代币激励创作者。Lens 的社区治理和内容分发能力可能挑战 Yaps,但其 AI 分析深度有限。

Kaito Connect:

在 Kaito 的产品矩阵里,属于进阶产品。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将创作者、用户、项目方绑定为利益共同体的设计,目的是进一步结构化梳理 Kaito Pro 所获取的信息,确保注意力和资本流向往最有价值的环节。Kaito Connect 有三大支柱:

  • POA(Proof-of-Attention)
  • 创作者排行榜 (Yapper Leaderboard)。既有总排名,又有按项目的排名。
  • Yapper 项目启动平台 (Yapper Launchpad)。相当于 Kaito 项目组重新搭了一个新的舞台,也算一个动态项目排名榜单。这个舞台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公平性,而且是基于市场关注度的公平性。每周通过投票机制选出 3 个项目上到这个 Yapper Launchpad,投票由内容创作者 (Yappers) 和持有者 ($Kaito Holders) 进行,两者对投票结果的影响权重分别是 25% 和 75%,考虑到某个人可以同时是 Yapper 和 $Kaito Holder,所以可以理解为,这个投票规则给了用真金白银参与 Kaito 生态的人更大的权力,而那些通过投入时间精力来参与 Kaito 生态的内容创作者 (Yappers),虽然对投票结果也有影响力,但如果想提高影响力,就被鼓励持有更多的 $Kaito。这也是前文提到的第二条核心假设的体现。

客户群体与 Kaito Yaps 相同,但更侧重于项目方,因为这个产品所输出主要结果,是一个项目排名榜单 (Yapper Launchpad),与项目方的利益最相关。

解决的痛点需求是:1)项目方不再需要与传统的中心化平台搞好关系,以获得市场关注度;2)项目方想要通过更长期可持续、更精准的方案来向社区发放奖励。

竞争者:

  • Layer3:专注于去中心化社交和奖励系统,允许用户通过任务赚取积分,部分功能与 Kaito Connect 的社区激励重合,但其 AI 分析和注意力量化不如 Kaito。
  • QuestN:一个去中心化任务平台,连接项目和用户,通过奖励机制推动参与,可能是 Kaito Connect 在 Launchpad 功能上的潜在竞争者。

风险分析

前文已提到,Kaito 现有的竞争者都各有特长,这些竞争者并非完全替代品,而是从不同角度切入 InfoFi 市场。Kaito 的差异化在于 AI 与去中心化的结合,但其长期竞争力仍需验证生态奖励的可持续性和用户粘性。

潜在的竞争者是谁?Elon Musk,或其他中心化平台。这些中心化平台的核心优势是拥有大量数据和强大的技术力量,如果愿意让渡一些利益走上去中心化的道路,就可能会对 Kaito 这样的项目带来巨大压力。

信息断供风险:目前 Kaito 的运行主要是基于各中心化信息平台(如 X)的信息开放性 + 用户的许可,如果 X 关闭或禁止用 AI 扫描抓取信息,则不可持续。

市场周期风险:用户活跃度受市场的整体风险偏好影响。如果进入熊市,加密市场的整体关注度下降,Kaito 项目方的收入可能会大幅减少,所以,需要项目方为熊市做好准备,对自己的现金流进行 2 年无收入情况下的压力测试,确保项目团队能安全度过熊市。如果测试效果不理想,可以考虑跳出加密货币行业,进入其他行业提供资讯整合和分流的服务,以提高生存机率。另外,也可以将某些成本转移,减轻现金流压力。比如,与想要上榜的项目方约定,由项目方自己承担 Gas 费用。

规则不透明。虽然官方网站上的说明文档已有很多规则的说明,但核心的规则并未公开,如 Yaps 积分的详细计算规则等。建议透明公开,以体现 Web3 行业的基本精神,但项目方可以仍然保留对规则的控制权。目前来看,这个规则带有较强的中心化特质,运行状况还不错,但如果未来的某项规则调整打破了各方的利益平衡,则有可能带来不良后果,需要特别小心。

总结:让我们共同期待

在建设去中心化乌托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各个领域进行去中心化的转化,而信息金融(InfoFi)是其中不能回避的领域。现阶段,「内容创作去中心化」确实必须依赖于 Web2 平台,也必须先建立中心化规则,否则就成了「无米之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去中心化内容创作是伪命题,而是一个需要技术、生态和社区共同努力的长期目标。Kaito 肩负着推动 InfoFi 领域去中心化的伟大使命,通过 AI 和代币激励为内容价值分配提供了创新的方案,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从更广义的视角看,去中心化内容创作的实现需要突破现有基础设施的限制,结合去中心化存储、社交协议和治理机制,逐步摆脱对 Web2 平台的依赖。Kaito 的实践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一步,但要真正实现去中心化,还需在技术透明性、社区治理和生态协同上持续迭代。

KAITO2.11%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