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波場生態系統衝刺納斯達克:政治機遇與內在風險並存
波場生態系統的納斯達克之路:機遇與挑戰並存
近期,加密貨幣圈內一個引人注目的話題是波場生態系統試圖通過特殊方式進入納斯達克。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商業運作,更像是一場融合了加密貨幣、金融策略和政治影響力的復雜博弈。
波場及其創始人的形象一直充滿矛盾:一方面,創始人在加密圈內爭議不斷,如USDD脫錨事件、TUSD風波等;另一方面,波場網路和TRX代幣卻發展迅速,尤其是作爲某穩定幣最大的發行鏈,爲創始人帶來了巨大財富。這種矛盾正是理解波場上市前景的關鍵。
政治因素的影響
波場選擇在當前時機推動上市並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首先,這似乎是對某上市公司模式的模仿。該公司通過將比特幣納入資產負債表,成功將公司股票變成了傳統證券交易所可交易的加密資產"代理"。波場顯然希望復制這一模式,讓新成立的上市公司成爲美國投資者接觸和投資TRX的合規渠道,吸引大量機構資金。
然而,最關鍵的因素在於當前的政治氣候"窗口期"。波場創始人一直面臨巨大的監管壓力,特別是2023年對他的訴訟。但在並購宣布前的四個月,這起訴訟竟然被"暫停"了。這個暫停與創始人對某政治家族關聯企業進行的巨額戰略投資在時間上高度吻合。
這意味着,波場爲自己爭取到了一個受政治因素保護的"安全窗口"。他們必須抓住這個機會,利用反向並購(RTO)這種最快速、審查相對寬松的方式來完成上市。因爲傳統的IPO路徑,考慮到此前詳盡且有力的指控,幾乎是不可行的。
然而,這也埋下了巨大的政治風險。一旦政治風向轉變,訴訟隨時可能被重新激活,這可能對新上市公司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模仿"策略的差異與風險
新上市公司的核心戰略是效仿某公司,通過持有TRX代幣作爲公司金庫儲備。然而,這其中存在着根本性的差異和內在的風險。
比特幣是一種廣泛分布、沒有中心化發行方的去中心化數字商品。而TRX則不同,它是由特定實體創建、控制並大量持有的資產。
這就引出了最關鍵的利益衝突。當上市公司用公開市場投資者的資金去購買TRX時,這相當於一家公司用投資者的錢來購買自己創始人發行的資產。這會形成一個危險的自我強化循環:上市公司買入TRX可以直接支撐TRX的價格,而TRX價格的漲又會反過來推高公司金庫的帳面價值,同時也會讓內部人士個人持有的TRX價值飆升。這種結構引發了對公司治理和財務管理的嚴重擔憂。
工具與信任的分野
爲了理解這支股票的未來,我們需要區分波場過去生意的兩種類型:
成功的生意(如波場鏈本身):波場之所以能吸引巨大的交易量,特別是成爲某穩定幣發行量最大的鏈,是因爲它提供了極致的"工具價值"。它滿足了用戶以低成本和高速度進行穩定幣轉帳的需求。在這個簡單的點對點交易過程中,創始人的個人信譽或爭議變得不那麼重要。用戶信任的是穩定幣本身和區塊鏈協議的可靠性。
失敗或充滿爭議的生意(如某些穩定幣項目):這些是金融產品/信任型業務。它們的成功關鍵在於需要用戶高度信任其治理、透明度和風險管理能力。而恰恰在這些領域,創始人的信譽成爲了致命的短板。
對投資者的啓示
新上市公司的股票,本質上更接近於"信任型業務",而非"工具型業務"。這要求投資者相信管理層會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來管理金庫,而不是爲了操縱TRX價格以使內部人受益。
對於投機者或對沖基金,這次上市無疑提供了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投機機會。對於尋求高波動性投資工具的交易者來說,這支股票可能會在短期內創造出交易機會。
對於長期價值投資者或機構資金,新上市公司的前景充滿挑戰。其核心的"TRX金庫"策略充滿了利益衝突,其生存高度依賴於不穩定的政治聯盟。理性的價值投資者,特別是那些追求穩定回報的機構,很可能會遠離這樣的投資。
結語
波場推動上市,很可能是一場一石多鳥的策劃。它既是對某公司模式的模仿,也是一場利用政治窗口期進行的監管套利。但其核心,更可能是一場旨在實現短期利益最大化的"金融表演"。
總而言之,這門生意是將一個成功的"工具"——波場鏈——包裝成了一個需要高度"信任"的金融產品。它的未來,與其說取決於波場鏈的技術有多好用,不如說取決於市場最終是否願意相信創始人能夠成爲一名合格、可信的上市公司掌舵人。從過往在"信任型業務"上的記錄來看,這無疑是一場高風險的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