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冷錢包失守引發震蕩 投資者如何提升安全意識增強韌性
從冷錢包遭遇熱危機:行業巨頭安全失守引發市場震蕩,投資者如何增強韌性?
觀點摘要
一、安全漏洞頻發,打破行業安全幻覺
二、市場情緒劇烈波動,行業自救與監管反應滯後
三、投資者應採取反脆弱策略,提升自身安全意識
四、行業趨勢:加密市場正在步入機構化時代
從冷錢包到熱危機:巨頭失守引發震蕩、投資者如何反脆弱?
某知名交易所超14億美元巨額被盜事件發生僅僅不到兩天,位於香港的某金融支付平台再次被盜接近5000萬美金。一時之間,在風聲鶴唳的市場中,投資者的情緒再次被悲觀籠罩。盡管歷史上並不乏諸多被盜事件,但如此接二連三的巨額被盜,還是給本就脆弱的市場蒙上了一層陰影。由此引發的思考則是:作爲投資者如何看待行業接二連三的被盜事件,以及應該如何積極調整策略,在行業悲觀時,仍舊敢於樂觀前行。
一、從某交易所到某金融支付平台:防線被攻破的背後的安全幻覺
關於歷史上單一最大金額的某交易所被盜事件,市場上已有諸多角度和不同維度的分析,然而在行業尚未完全平息對此事的恐慌之時,某金融支付平台再次被盜接近5000萬美金。
盡管如同某交易所一樣,某金融支付平台第一時間宣稱全額賠付,但這一切並未曾讓市場的擔憂有所減弱,人們不由得反思,在歷史上多次被盜事件的先例之下,爲什麼行業巨頭的安全防線仍舊會被攻破。如果進一步剖析發現,這些被盜事件的發生,牽涉的不僅僅是項目/交易所自身安全系統的漏洞,它更涉及到區塊鏈行業的監管、統一的安全標準建設等一系列的問題。
1、某交易所事件的主要攻擊流程和原因
針對某交易所的被盜,多個行業安全組織已經確認,黑客主要是來自臭名昭著的某黑客組織,根據2月26日的最新調查結果,該組織通過社會工程學或其它手段入侵了某錢包開發人員的一臺機器,並獲得了前端基礎設施的訪問權限,並以此部署惡意代碼,欺騙了某交易所三個籤名者,實現精準打擊,成功盜取了某交易所冷錢包(某錢包團隊產品)裏超過14億美元的以太坊資產。某金融支付平台被盜事件已經基本明確的是,由於內部工程師的系統權限被惡意利用,進而被盜,黑客手法與某交易所事件近乎一致。
在某交易所事件中,盡管某錢包團隊第一時間給出了調查和解釋報告,但包括某交易所前CEO在內的多數行業人士,對某錢包安全團隊的申明多有不滿,尤其是對具體的入侵方式並沒有詳細的報告,從攻擊入口而言,作爲錢包提供方的某錢包團隊理應承擔主要的責任,其開發流程到基礎設施安全性都存在不足,但類似事件是否僅僅是錢包提供方的全部責任,則需要更進一步的探討和思考。
2、 冷錢包被盜,凸顯的行業的安全共識尚未統一
無論是某交易所還是某金融支付平台被盜,對整個行業有點警示:一是不應過度依賴技術帶來的安全幻象,任何技術都有被攻破的可能;二是忽略人爲的安全防線將帶來致命的後果。
冷錢包長期被視爲加密資產的"終極保險箱",但某交易所事件打破了這一幻覺。冷錢包本身並未被直接攻破,而是通過前端操控被繞過,這暴露了依賴單一技術方案的脆弱性。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行業缺乏統一的安全標準和共識。無論是交易所還是項目方,往往基於自身理解構建防護體系,而非遵循通用的最佳實踐。例如,某交易所未對冷錢包操作設置二次審查機制,某錢包未嚴格隔離開發權限,這些人爲疏忽爲黑客提供了可乘之機。
此外,資產托管、保險機制及安全審計在行業內仍未形成系統性規範。歷史上,從某知名交易所到某大型交易所的多次被盜事件表明,盡管技術在進步,但系統性對抗黑客的能力提升有限。究其原因,監管環境的碎片化導致投資者保護和安全標準難以統一,各平台間的安全水平參差不齊。這種現狀下,巨額資產集中在少數協議或平台,反而成爲黑客的首要目標。
二、被盜後的行業反應:從恐慌蔓延到行業自愈,衆生相下的啓發
在某交易所大額被盜後,CEO第一時間快速直播公開相關情況,並且沒有暫停提幣,在提幣高峯後的12小時後,整個系統恢復正常,但在這個過程中,行業出現了巨大的波動,同時從市場參與者、行業監管各自都有所反應。
1、行業的自救與韌性
在某交易所事件發生後,多個行業機構伸出了援手,以幫助交易所度過難關,12個小時內淨流入超40億美元,體現出行業危機反應的成熟度在持續提升,尤其是在事件發生後的四小時內,多家數據分析機構在4小時內確認攻擊源自某黑客組織,並協助追蹤資金流向。
需要關注的是用戶端的反應卻呈現兩極分化。盡管某交易所承諾全額賠償,提幣量仍一度激增,鏈上數據顯示穩定幣轉帳量快速上升,資金大量流入DeFi協議。這表明,即便是行業前三的交易所,在巨額黑客事件面前,用戶仍傾向於"用腳投票",優先選擇自保而非信任平台承諾。市場恐慌貪婪指數單日跌至極度恐慌水平,凸顯了信心恢復的難度。
某金融支付平台事件後,行業反應類似。盡管其規模較小,但接連發生的攻擊加劇了市場的不安情緒。項目方和安全公司開始呼籲加強權限管理和第三方審計,部分機構甚至提議建立行業互助基金,以應對類似危機,這些行業的真實狀況表明了,整個行業的用戶信任度比較脆弱,更加凸顯監管合規加速推進的迫切。
2、監管並沒有第一時間介入,但對監管態度可能存在影響
在兩起事件背後,更多的看到行業的行動,全球各地監管並沒有在第一時間有所發聲,但這不表明對監管毫無影響。就在本週四,美國FBI已經介入了對某交易所被盜的案件調查,並且呼籲全球的交易所協助凍結某黑客組織的相關資產。
在歐盟、新加坡等已經有相對成熟監管體系,此次事件有可能會進一步強化監管對合規框架的執行力度。對於美國而言,我們預計此次事件或許會讓監管部門進一步思考對加密平台反洗錢以及相關KYC的要求,盡管川普承諾打造"加密之都",但從SEC此前的監管立場來看,"技術中立"和"投資者保護"是監管的重要依據和原則,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促使監管立法加速,加快行業整個安全標準化建設的進程。
從用戶在安全上的"用腳投票",到監管的發聲的滯後,都揭示出整個加密行業仍舊處在安全失範的境況中,但在全球監管立法推進、合規化進程加速中,加密行業越來越成熟和走向主流則稱爲必然。這意味着,對投資者而言,在當前的行業中,任何時候都不應忽略投資風險和資產安全。
三、投資者如何調整:反脆弱重建,安全和合規仍是重中之重
作爲一家負責任的資管機構,面對某交易所和某金融支付平台接連發生的巨額黑客事件,我們始終堅信,安全與合規不僅是機構運行的第一保障,更是保護客戶資產的最高優先級。這些事件不僅敲響了行業警鍾,也爲投資者提供了重新審視策略的契機。
在動蕩的市場環境中,我們建議投資者從"被動恐慌"轉向"主動反脆弱",以更具韌性的思維應對不確定性。以下是我們基於多年經驗與專業洞察提出的具體建議:
1. 選擇合規、透明的平台,但更需關注團隊專業度與行業聲譽
在選擇投資平台時,合規性與透明度是基本門檻,但這遠不足以應對日益復雜的風險環境。我們建議投資者深入評估平台的團隊專業度與行業聲譽,這往往是其長期可靠性的關鍵指標。一個具備豐富金融背景、技術專長及危機應對能力的團隊,能在關鍵時刻展現出更強的應變力與責任感。例如,作爲資管機構,我們在篩選策略合作對象時,會全方位考察其平台,包括但不限於儲備證明,審計報告、過往危機應對情況等,以確保客戶每一筆資產托付都經得起時間檢驗。投資者亦可借鑑這一標準,選擇那些在危機中展現擔當、在合規中保持透明的平台。
2. 提升自我安全意識,分散風險,降低單點故障帶來的整體損失
技術漏洞與人爲疏忽是本次黑客事件的核心教訓,這提醒投資者必須主動提升安全意識,而非完全依賴平台承諾。冷錢包雖非萬能,但仍是個人資產保護的有效工具,配合定期檢查權限設置與避免未知來源的連結,能顯著降低被攻擊的風險。同時,分散投資是抵御單點故障的有效策略。我們建議投資者將資產分配於多類平台(如中心化交易所、DeFi協議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