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Web3理念溯源:從個人計算機到全球超級計算機的演進
Web3理念:從個人計算機到全球超級計算機的演進
Web3的本質並非源於比特幣或互聯網,而是可追溯到個人計算機的誕生。這一概念最初由以太坊的聯合創始人提出,核心在於賦予個體掌控隱私和資產的能力,讓人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生活。這種思想延續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個人計算哲學。
盡管人們常常將Web3與互聯網演進或加密貨幣革命聯繫在一起,但這些觀點都沒有觸及其更深層的精神內核。我們今天所理解的"Web3"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Web3的核心理念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末個人計算機的興起。它的本質是將技術主導權還給個人,使用戶能夠自主創建和管理帳戶與錢包,在無需信任的基礎上與他人互動,並自由參與網路治理。Web3旨在幫助人們掌握技術,而非被技術控制,使人們能夠獨立思考,自主生活。這一價值觀與個人計算機誕生之初的理念高度一致,呼應了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反主流文化浪潮,並在此後融入了開源運動和互聯網精神。
在"Web3"這一術語正式提出之前,技術界就已有許多先驅者以類似理念探索未來。在計算機價格昂貴、尚未普及的年代,他們就已相信技術應服務於個人自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就是史蒂夫·喬布斯。
喬布斯的青少年時期正值20世紀60年代,一個充滿動蕩與理想主義的時代。經歷了戰後經濟繁榮的50年代,美國社會日趨標準化,這讓許多年輕人對被大公司與主流媒體主導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反抗。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本名爲《全地球目錄》的獨立雜志在青年羣體中廣受歡迎,包括喬布斯本人也深受其影響。該刊以"獲取工具"爲口號,致力於向讀者介紹各種能幫助個體獨立思考、掌控命運的工具。
進入1970年代,個人計算機的普及之路愈發清晰。一些機構開始警告早期黑客,提醒他們技術如果被濫用,可能成爲控制人的工具。這種思想推動了開源技術的萌芽和"自由軟件運動"的興起。
同時,黑客文化也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思想體系,被稱爲"黑客倫理"。這種理念強調人人都應有訪問計算機的權利,所有信息都應是自由的,不盲從權威,提倡去中心化等。
進入1990年代,互聯網開始快速普及。然而,隨之而來的是政府對網路犯罪的恐慌和過度監管。在這種背景下,電子前沿基金會應運而生,致力於捍衛數字時代的言論自由與用戶權利。同時,Cypherpunk運動興起,強調數字隱私在開放社會中的重要性。
這些理念最終導致了2008年比特幣的誕生。比特幣的去中心化貨幣體系理念爲那些對金融系統失望的人提供了新的選擇。隨後,以太坊的出現將區塊鏈技術從單一的貨幣用途拓展爲通用計算平台。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Web3的概念被正式提出。這不僅是一個新術語的誕生,更是一種全新社會基礎設施的構想:在技術、社會意識與歷史機遇三者契合之時,我們終於能夠構建一個去信任、去中介、以個體爲中心的新世界。
從個人計算機到Web3,每一個項目都根植於"自由"這一核心價值。如果說個人計算機革命是爲大衆打造"人人可用"的硬件終端,那麼Web3哲學則是在爲這個世界構建一臺"人人可編程"的超級計算機。
雖然我們無法準確預測這將帶來怎樣的未來,但可以確定的是:無論故事最終如何展開,其背後始終有一羣人跨越技術、制度與文化的界限,致力於實現一個共同願景——構建一個真正以人爲本、賦予個體最大自由與創造力的數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