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穩定幣法案的思考

支付本質是信任機制 + 法律基礎設施的疊加,不是技術上的「能不能轉帳」。

撰文:司馬聰 AI 頻道

這是進展

北京時間 5 月 20 日,穩定幣監管法案(GENIUS Act)在美國參議院的一項表決了迎來了關鍵突破:參議院以 66 票支持、32 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了 GENIUS Act 的終止辯論投票(cloture vote)。這意味着參議院已同意停止關於該法案的辯論,最遲將在 30 個小時後進行最終表決。

需要明確的是,法案本身尚未通過最終表決。

終止辯論投票是美國國會立法程序中一項關鍵機制,專門用於打破持反對意見的少數黨希望通過「無休止辯論」阻礙法案表決的僵局。

這是核心

2025 年 2 月 4 日,美國參議員 Bill Hagerty、Tim Scott、Kirsten Gillibrand、Cynthia Lummis 聯合了提出《穩定幣國家創新引導法案》(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 Stablecoins,GENIUS Act),旨在爲美國境內合法使用穩定幣支付建立法律框架。

核心條款如下:

  • Ø 支付穩定幣定義:錨定固定貨幣價值的數字資產,需以 1: 1 比例完全由美元或其他高流動性資產支持,專用於支付結算場景。
  • Ø 雙重許可監管:聯邦監管,市值超 100 億美元的發行商須接受聯邦監管;州級監管,小型發行商可選擇州級註冊(須符合聯邦等效標準)。
  • Ø 100% 儲備金要求:儲備資產限現金、短期美債或央行存款,且須與運營資金隔離。每月需提交儲備金充足證明,確保用戶可按面值贖回。
  • Ø 透明度強制披露:定期公開儲備金構成及贖回政策,由註冊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合規審計。
  • Ø 反洗錢合規:將發行商納入《銀行保密法》管轄,履行金融機構級 AML 義務。
  • Ø 優先保護用戶:發行商破產時,穩定幣持有人債權優先於其他索賠方。
  • Ø 監管權屬明確:明確規定支付穩定幣不屬於證券、大宗商品或投資公司範疇,劃清監管邊界。

GENIUS Act 本質上是將穩定幣納入「數字金融基礎設施」的範疇。它不是加密資產的延伸,而是合規美元的新通道。是美元的數字映射。

冷靜的思考

有人說,穩定幣是目前加密貨幣領域落地最徹底的應用,沒有之一。

現在,穩定幣法案如果通過,它也可能是最快且最早被中心化監管落地的加密貨幣基礎設施。

穩定幣的作用是架起一個橋梁,連結普通人和加密貨幣,落地是爲了讓大家炒幣方便,根源是加密貨幣基礎設施不完善,但背後的原因是因爲法律尚未真的承認加密貨幣的價值,那麼,有一天,法律認可加密貨幣並建立完善的監管制度,穩定幣會被法幣直接取代嗎?大家也許到時候不需要將法幣轉換爲穩定幣,是這樣嗎?

穩定幣(如 USDT、USDC)目前在幣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法幣世界和加密資產世界之間搭橋。它爲交易所、DeFi、NFT、GameFi 等生態提供穩定、數字化的結算媒介。穩定幣本質上是一種「美元的數字映射」,本質仍依賴於法幣。

現階段加密資產無法直接使用法幣進行鏈上交易(因監管、銀行接入、鏈上轉帳效率等問題)。

傳統銀行系統處理一筆美元轉帳可能要 1-3 天,但鏈上穩定幣轉帳只需幾秒。

那麼,一旦法律承認加密貨幣或者建立系統性監管架構,有必要繼續用穩定幣嗎?

也即,如果法幣可以直接結算代幣,還需要穩定幣作爲橋梁嗎?類似於使用券商的交易軟件買賣股票,直接轉入法幣即可,而不需要先將法幣轉換爲該券商認可的某種虛擬貨幣。

情況一:央行數字貨幣(CBDC)上線

如果美國發行自己的數字美元(CBDC),並實現鏈上結算和帳戶管理,那麼 USDC 這種「民間版數字美元」可能會被邊緣化。

CBDC 具備官方信用背書,理論上更安全、合規。

情況二:傳統銀行系統全面「上鏈」

如果銀行支持客戶直接用美元在鏈上進行操作(比如參與 DeFi 或購買 NFT),中間穩定幣的橋梁功能就沒那麼必要了。

但,穩定幣不會完全消失,原因如下:

1. 技術路徑不同:CBDC ≠ 穩定幣

央行數字貨幣可能採取許可鏈,中心化程度高,不一定兼容現有公鏈生態。

穩定幣是在開放鏈上的通用流通資產,具備更強的跨鏈靈活性。

2. 去中心化需求

一些人根本不信任央行,不願意被監管或綁定身分信息。

在這樣的意識形態背景下,去中心化穩定幣(如 DAI)仍會有長期生存空間。

3. 商業穩定幣能更快創新

Circle(USDC 發行方)能快速接入 Solana、Base、Arbitrum、Polygon 等各種鏈,而 CBDC 速度受限於政策與技術保守性。

穩定幣已經深深融入 DeFi 生態,許多協議和產品都是圍繞現有穩定幣構建的。即使有了 CBDC,穩定幣在 DeFi 內部的流動性和互操作性也可能使其在短期內保持一席之地,尤其是一些追求去中心化和抗審查性的 DeFi 用戶。

結合此次《穩定幣國家創新引導法案》,直接定義了穩定幣的法律地位以及專用於支付結算場景的定義,目的是防止中心化的運營機構引發系統性風險同時實現法幣如美元的鏈上數字化映射。

短期內,穩定幣仍不可或缺,因加密貨幣基礎設施尚未完善,法律和監管框架仍不成熟,法幣直接進入加密市場仍受限。

支付場景中的結算

假設監管認可,並在證券範疇內定義大多數代幣,在商品範疇定義其它代幣,也就是簡單的劃分爲穩定代幣和波動性代幣,然後勢必建立 KYC\AML 的基礎監管架構,法幣直接入場結算代幣,類似於法幣直接結算股票等證券,那麼問題是,既然法幣直接結算代幣,還需要使用代幣來結算商品支付場景嗎?

比如,我能拿特斯拉股票去購買一座豪宅嗎?股票價格實時波動,代幣價格也實時波動。直接用法幣結算不就可以了嗎?也即,我爲何要拿一個預期可以產生收益的資產去兌換價格基本穩定的商品呢?

假設背景:監管機構(如美國 SEC 和 CFTC)將代幣分爲兩類:

1 證券類代幣(如大部分 ICO 代幣,可能包括以太坊的部分代幣):需遵守證券法,類似股票。

2 商品類代幣(如比特幣、穩定幣等):按商品監管,可能更寬松。

3 建立 KYC/AML 基礎監管架構,允許法幣直接結算代幣(如美元直接購買比特幣,類似股票交易)。

資產 vs 支付工具,是矛盾體。如果某種資產有漲價預期,持有人自然不願花掉它(稱爲**「霍伊爾悖論」**,Gresham『s Law 的變體)。

你不會用特斯拉股票買房子,即便你持有它。這種資產不具備「日常交易媒介」的價格穩定性和流動性匹配性。

特斯拉曾於 2021 年短暫接受比特幣支付車輛,但因波動性和結算復雜性很快取消。

只有價值穩定的單位,才適合做「支付工具」,這正是穩定幣或法幣存在的原因。大部分代幣 / 加密資產,不適合直接作爲支付媒介。

支付本質是信任機制 + 法律基礎設施的疊加,不是技術上的「能不能轉帳」。這就是爲什麼在成熟的經濟體中,投資資產和支付貨幣的角色是明確區分的。

若法幣(如數字美元)可直接在鏈上使用,且支付系統(如銀行、PayPal)支持法幣與加密生態的無縫對接,穩定幣的支付功能可能被削弱。

未來的格局更可能是:

也即,穩定幣可以用於支付結算場景,但如果監管日益完備,法幣將會衝擊穩定幣的作用,畢竟,一個機構運營穩定幣是有運營成本的,且人們選擇的標準是:可用、快捷、低成本。

GENIUS Act 的嚴格要求(100% 儲備金、KYC/AML、審計)可能增加穩定幣發行商的運營成本。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