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介入徹底改變了加密貨幣的討論格局。他曾在2021年稱比特幣爲“騙局”,但到2024年卻180度轉向,承諾讓美國成爲“全球加密之都”。特朗普家族的加密業務——2025年1月17日推出的$TRUMP迷因幣及World Liberty Financial等DeFi項目——將加密貨幣推向黨派鬥爭的中心。
然而,兩黨內部也存在矛盾。部分民主黨人,如參議員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紐約州),主張較寬松的監管,以免疏遠親加密的捐款人。溫和派共和黨人則擔心,將黨派與特朗普的波動性項目綁定,若World Liberty Financial(僅募資1400萬美元,遠低於3億美元目標)崩盤,可能引發政治反噬。
分久必合下的兩黨激戰——Crypto在華盛頓輪回
撰文:Luke,火星財經
引言:分歧的國會
在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大廳,政治戲碼往往蓋過政策實質,而一個新的戰場正在浮現:加密貨幣。2025年5月6日,據《Politico》報道,美國衆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首席民主黨議員馬克辛·沃特斯(Maxine Waters,加州民主黨)計劃阻撓一場關於加密貨幣市場結構法案的聯合聽證會。她的理由?共和黨推動的法案未包含針對特朗普家族加密業務的條款,包括其官方迷因幣$TRUMP及去中心化金融(DeFi)項目投資。由於聯合聽證會需全體一致同意,沃特斯的舉動可能導致會議流產。她隨後計劃率領部分民主黨人舉行“影子聽證會”,聚焦特朗普家族與加密行業的利益糾葛。
這一事件只是加密貨幣在美國政治中引發激烈爭鬥的縮影。從比特幣的暴漲到特朗普家族的高調入場,數字資產已成爲兩黨角力的焦點,暴露了民主黨與共和黨之間的深刻分歧。本文將追溯兩黨對加密貨幣態度的演變,分析相關法案、曾經的共識、當前的分歧、背後的動機,以及未來的發展路徑,力求以清晰的邏輯和生動的敘述呈現這場高風險的政治博弈。
第一幕:初期的共識(2017–2020)
在2010年代末,加密貨幣在華盛頓還只是小衆話題。比特幣作爲數字資產的鼻祖,被視爲一種自由主義實驗,或至多是非法交易的工具。民主黨和共和黨對此持謹慎好奇的態度,尚未感到立法緊迫性。兩黨在以下方面形成了松散共識:保護消費者、防止欺詐、確保金融穩定,同時不扼殺創新。
這一時期,兩黨開始探索區塊鏈的潛力。2018年,由衆議員賈裏德·波利斯(Jared Polis,科羅拉多州民主黨)和大衛·施魏克特(David Schweikert,亞利桑那州共和黨)共同主持的國會區塊鏈小組(Congressional Blockchain Caucus)嶄露頭角,通過組織簡報會向議員普及知識。該小組將區塊鏈定位爲兩黨機遇——民主黨看到其在透明治理中的潛力,共和黨則推崇其自由市場精神。立法提案較爲溫和,聚焦於明確加密貨幣交易的稅務處理及研究區塊鏈在供應鏈中的應用。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開始劃分職責,SEC根據豪伊測試(Howey Test)將大多數代幣視爲證券,CFTC則監管加密衍生品。兩黨一致認爲現有法律足以應對加密貨幣,暫無需全面改革。然而,隨着加密市場規模激增——比特幣在2021年11月突破6.9萬美元——這一脆弱的共識開始出現裂痕。
第二幕:分歧初現與黨派博弈(2021–2023)
到2021年,加密貨幣已不再是邊緣話題。以太坊的智能合約、DeFi的爆發式增長及非同質化代幣(NFT)的流行將數字資產推向主流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以及像Bitconnect龐氏騙局(涉及37億美元)這樣的醜聞,促使監管呼聲高漲。民主黨和共和黨基於各自的意識形態和政治考量,立場逐漸分化。
民主黨:消費者保護與審慎態度
民主黨在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馬薩諸塞州)和衆議員馬克辛·沃特斯等人的領導下,傾向於嚴格監管。他們認爲加密貨幣是投機泡沫,容易滋生欺詐,對弱勢投資者造成不成比例的傷害。沃倫曾稱加密貨幣爲“新型影子銀行”,批評其缺乏透明度及洗錢風險。民主黨還擔憂加密貨幣的環境影響——2022年比特幣挖礦年耗電量估計達127太瓦時,堪比一些國家。
沃特斯在2021–2023年擔任衆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期間,力推強有力的消費者保護措施。2022年,她與沃倫共同提出《數字資產反洗錢法案》(Digital Asset Anti-Money Laundering Act),要求將《銀行保密法》的規定擴展至加密交易所和錢包提供商。該法案體現了民主黨優先事項:遏制非法金融活動、保護散戶投資者、應對穩定幣(市場規模1500億美元)若儲備不足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風險。
共和黨:創新驅動與去監管
共和黨則將加密貨幣視爲創新和經濟自由的引擎。參議員辛西婭·盧米斯(Cynthia Lummis,懷俄明州)和衆議員帕特裏克·麥克亨利(Patrick McHenry,北卡羅來納州)等人認爲,過於嚴格的監管可能將加密中心推向海外。他們視區塊鏈爲對抗中心化金融的利器,與其對大銀行和政府幹預的懷疑態度相符。盧米斯作爲比特幣持有者,與參議員柯爾斯滕·吉利布蘭德(Kirsten Gillibrand,紐約州民主黨)於2022年共同提出《負責任金融創新法案》(Responsible Financial Innovation Act),試圖定義加密資產並明確SEC與CFTC的監管角色。
共和黨還利用了加密行業的政治影響力。區塊鏈協會等遊說團體及Fairshake等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在2024年爲支持加密的候選人籌集了超過2億美元。這種財力支持,結合加密貨幣對年輕、自由主義傾向選民的吸引力,鞏固了共和黨的立場。
共識漸逝
盡管存在分歧,2021–2023年仍有兩黨合作的跡象。雙方同意需要澄清加密市場中證券與商品的界限,這一灰色地帶引發了如SEC對Ripple Labs的訴訟等法律爭端。盧米斯-吉利布蘭德法案雖未通過,但反映了在創新與監管之間尋求平衡的共同願望。然而,隨着加密貨幣成爲文化和經濟熱點,政治姿態逐漸侵蝕了這一中間地帶。
第三幕:特朗普效應與黨派激戰(2023–2025)
特朗普的介入徹底改變了加密貨幣的討論格局。他曾在2021年稱比特幣爲“騙局”,但到2024年卻180度轉向,承諾讓美國成爲“全球加密之都”。特朗普家族的加密業務——2025年1月17日推出的$TRUMP迷因幣及World Liberty Financial等DeFi項目——將加密貨幣推向黨派鬥爭的中心。
共和黨攻勢:市場結構法案
共和黨在2024年特朗普勝選及掌控國會後,信心大增,力推全面的加密監管框架。核心是2025年的《加密貨幣市場結構法案》,旨在將監管職責分配給SEC、CFTC等機構,明確哪些代幣屬於證券或商品。由衆議員弗蘭奇·希爾(French Hill,阿肯色州)領導,該法案強調市場中立,衆議員布萊恩·斯蒂爾(Bryan Steil,威斯康星州)堅稱其對所有發行方“實施統一要求”。
法案支持者認爲,這將促進創新、吸引投資,並保持美國與新加坡、迪拜等加密中心的競爭力。Coinbase首席政策官法裏亞爾·希爾扎德(Faryar Shirzad)稱第119屆國會爲“最親加密的國會”,預計在特朗普領導下,加密友好法案將更易通過。共和黨還指出特朗普於2025年3月6日籤署的建立戰略比特幣儲備的行政命令,凸顯加密貨幣的國家重要性。
民主黨阻擊:利益衝突
以沃特斯爲首的民主黨則抓住特朗普家族的加密業務大做文章。沃特斯警告,$TRUMP可能因匿名轉帳帶來“國家安全風險”,這一觀點將在2025年5月6日的影子聽證會上進一步放大。民主黨認爲共和黨法案忽視了利益衝突,鑑於特朗普據報在加密領域獲利10億美元。他們要求加入針對特朗普家族業務的條款,指責共和黨立法意在保護其盟友。
這一立場反映了民主黨更廣泛的擔憂:加密貨幣的波動性、監管套利的潛力及其與政治內幕的關聯。沃特斯阻撓聯合聽證會的策略旨在推遲共和黨主導的法案,直到道德問題得到解決。影子聽證會聚焦$TRUMP及World Liberty Financial,意在將加密貨幣塑造成個人牟利的工具,而非公共利益的載體。
爭議中的法案
以下幾項法案凸顯了兩黨的拉鋸戰:
《加密貨幣市場結構法案》(2025年):共和黨主導的提案,旨在簡化加密監管,因沃特斯的反對而受阻。法案尋求明確監管權限並減少法律模糊性。
《數字資產反洗錢法案》(2022年,2024年重提):民主黨法案,針對加密貨幣在非法金融中的使用,在民主黨中獲得支持,但因被共和黨視爲過度幹預而受阻。
《負責任金融創新法案》(2022年,2024年重提):盧米斯與吉利布蘭德的跨黨派努力,仍是潛在妥協方案,但因黨派紛爭缺乏進展。
第四幕:分歧根源——意圖與激勵
兩黨分歧不僅是政策之爭,更是權力、選民和金錢的博弈。共和黨將加密貨幣視爲吸引年輕、科技派選民及富裕捐款人的楔子。加密行業在2024年選舉中投入超2億美元,大多支持共和黨,凸顯了這一聯盟。特朗普對加密貨幣的轉向,最初是選舉策略,如今將共和黨與一個承諾經濟顛覆和去監管的行業綁定。
民主黨則從公平與問責的視角審視加密貨幣。其選民基礎——城市化、進步派、對不受約束的資本主義持懷疑態度——要求防範詐騙和投機泡沫。通過針對特朗普的加密業務,民主黨旨在揭露共和黨的虛僞,並圍繞反腐敗主題動員選民。沃特斯的影子聽證會既是政策批判,也是政治表演,意在讓共和黨處於守勢。
然而,兩黨內部也存在矛盾。部分民主黨人,如參議員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紐約州),主張較寬松的監管,以免疏遠親加密的捐款人。溫和派共和黨人則擔心,將黨派與特朗普的波動性項目綁定,若World Liberty Financial(僅募資1400萬美元,遠低於3億美元目標)崩盤,可能引發政治反噬。
第五幕:未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加密貨幣的爭論印證了一句古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早期的兩黨好奇因加密貨幣的經濟和政治重要性上升而演變爲黨派爭鬥。但當前的分裂並非永久——經濟現實和選民需求可能推動趨同。
短期展望(2025–2026)
沃特斯的阻撓可能推遲市場結構法案,但共和黨控制國會和白宮爲其提供了推動加密友好政策的優勢。特朗普的比特幣儲備計劃及放寬SEC監管的承諾預示着去監管浪潮。然而,民主黨的影子聽證會及對特朗普加密業務的調查可能維持黨派僵局,尤其若爆出醜聞。折中法案,如重啓盧米斯-吉利布蘭,
長期趨勢(2027–2030)
加密貨幣融入金融體系——比特幣突破10萬美元、以太坊ETF獲批——使監管不可避免。兩黨將面臨壓力,要求爲機構採用提供清晰框架。全球競爭,如薩爾瓦多和阿聯酋擁抱加密貨幣,可能迫使美國統一其立場,以免喪失市場份額。兩黨可能達成結合共和黨創新與民主黨消費者保護的框架,但需等到選舉姿態消退。區塊鏈技術的成熟,如零知識證明或Layer-2擴展方案,可能進一步重塑監管需求,促使兩黨重新審視立場。
不確定因素
市場崩盤:若發生類似2022年Terra-LUNA崩盤的事件,可能證明民主黨謹慎立場的正確性,推動更嚴格的監管。
特朗普影響:若$TRUMP或World Liberty Financial失敗,共和黨可能疏遠加密貨幣以避免政治後果,削弱其親加密立場。
技術變革:區塊鏈隱私或互操作性的突破可能引發新監管挑戰,迫使兩黨尋找新共識。
選民壓力:年輕選民對加密貨幣的支持可能推動兩黨向中間靠攏,以爭取選票。
尾聲:兩種願景的交鋒
加密貨幣的傳奇是美國政治的縮影——理想主義與實用主義的碰撞,創新與謹慎的較量。共和黨夢想打造去監管的加密烏托邦,將美國定位爲“全球比特幣超級大國”。民主黨則警惕不受約束的權力,尋求保護弱勢羣體的護欄。兩種願景各有價值,但其衝突阻礙了進展。
當比特幣飆升,$TRUMP迷因席卷網路,加密貨幣的意義已超越黨派。它不僅關乎金錢,更關乎重新定義信任、主權和金融的未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華盛頓能否超越黨派紛爭,駕馭這一潛力,還是在政治重壓下繼續分裂,取決於領導者能否跳出短期博弈,着眼長遠。正如古語所言,今日之分,或許孕育着明日之合。目前,帷幕高懸,劇情仍在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