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A 演算法是現代密碼學中最具代表性的非對稱加密技術之一,由三位密碼學家 Ron Rivest、Adi Shamir 與 Leonard Adleman 於 1977 年共同創立,並以三人姓氏首字母命名。該演算法以大數因式分解的數學困難為基礎,為網際網路安全通訊提供了關鍵架構,廣泛應用於數位簽章、加密通訊與安全資料傳輸等領域。
RSA 的誕生是為解決安全金鑰交換的難題。在傳統對稱加密系統中,雙方需事先共享金鑰,這在開放式網路環境下極具困難。1976 年,Whitfield Diffie 與 Martin Hellman 提出公鑰密碼學概念,卻未提供具體實作。隔年,MIT 的三位學者正式開發出 RSA 演算法,成為首個同時適用於加密與數位簽章的實用型公鑰演算法,並成為現代網路安全的基礎之一。
RSA 加密系統的核心理念在於一組公私金鑰:公鑰可公開發佈、用於加密資訊;私鑰需嚴格保密、用於解密。其運作流程包括:先選擇兩個大型質數並相乘,得到模數 n。之後經由歐拉函數與擴展歐幾里得演算法計算出公鑰與私鑰。大數因式分解的運算困難性保障了 RSA 的安全性——將兩個質數相乘容易,但要由乘積推回原質數極為困難,尤其質數規模愈大時。這種單向困難正是 RSA 安全性的根本保障。
儘管 RSA 在密碼學領域占有重要地位,但也面臨多項挑戰與風險。首先,量子運算的發展對 RSA 構成潛在威脅,因量子電腦理論上能有效解決大數因式分解,可能破解 RSA 加密。其次,由於 RSA 計算需求高,其加密與解密速度較對稱加密演算法慢。再者,若實作不周則可能受到旁通道攻擊,例如時序攻擊或電力分析攻擊。最後,隨著運算能力提升,RSA 金鑰長度須不斷加長以維持安全等級,這已成為資源有限設備的技術挑戰。
RSA 演算法的意義不僅止於技術創新,更在於成為網際網路安全通訊的基礎架構。作為公鑰基礎建設(PKI)核心,RSA 促成了安全電子商務、加密通訊及數位身分認證的落實。面對量子運算等新興技術挑戰,藉由與其他加密演算法混合使用及持續提升金鑰長度,RSA 依然在當代網路安全領域扮演重要角色。它是密碼學理論與實務應用相結合的代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