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老项目创始人吐槽币圈乱象:数据造假成上币标配
项目升级遇上币圈变迁:一位老项目创始人的感慨
近期,我们的项目正进行品牌和主网升级,同时进行换币操作,因此与多家交易平台展开了接触。作为从2017年就开始构建的项目,我们对这些标准流程都相当熟悉。除了必要的合规程序和代码审计外,剩下的主要涉及市场预算、如何带来新用户和流量,以及如何让现有用户受益等方面。项目方需要流动性和新的交易渠道,而交易平台则需要用户和交易量,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
然而,在与商务部门初步沟通后,我们遇到了来自研究部门的一些有趣评判。他们提出了几个可能导致我们无法上线交易平台,或需要增加预算的问题点。我想分享其中几个特别有意思的:
首先,他们认为我们的数据热度不够,具体表现在社交媒体和链上数据方面不足。他们还举例了同行业其他项目的数据。这让我感到疑惑,作为专业的研究部门,难道他们无法辨别数据的真实性吗?一个拥有几十万粉丝的社交账号,每条推文却只有几千浏览量和不到10条评论,这显然不符合常理。同样,链上数据中一个交易哈希包含多条交易记录,这种情况也不太可能是普通用户操作的结果。特别是在AI数据标注领域,由于其专业性和后续数据处理的高成本,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用户同时进行标注的情况。
其次,他们强调投资机构背书的重要性。作为一个运营了6年多的老项目,我们一直依靠自身资金发展,从未接受过外部投资。在我们看来,这种纯社区驱动、没有机构控盘的模式不是很难得吗?然而,在研究部门眼中,这反而成了缺乏正统机构背书、不够正规的表现。
第三个问题涉及代币流通量和估值。我们的代币已经全部解锁,市值等于完全稀释估值,其中近70%的代币锁定在验证节点中。研究部门认为这可能带来较大的抛压,但我不理解他们的逻辑。首先,大部分代币都在验证节点中,我们是纯社区驱动的项目,谁会大规模抛售呢?其次,作为一个运营多年的项目,我们早已在多个交易平台上线,如果要抛售,为什么要等到现在?最后,抛压的大小应该与市值成正比,而我们这个拥有实际业务、产品、客户和收入的AI数据层项目,市值和完全稀释估值才不到1亿美元,相比那些刚上线就估值10亿美元的项目,我们的抛压风险显然要小得多。
还有许多值得吐槽的点,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我理解研究部门的专家们每天要分析大量项目,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评估标准,这其中涉及很多专业知识。但最基本的真伪辨别能力难道不应该具备吗?
不知从何时起,流量造假、数据造假、项目换皮(甚至有创始人换皮的情况),向工作室空投然后由做市商出货等操作,竟然成为了项目上币的基本套路。
有时我觉得,上币特别是早期项目的上币,应该像风险投资一样,主要看重的是团队的底蕴。如果上币都依赖这些针对交易所、风投的手段和操作,这些项目的长期发展前景实在令人担忧。
在这个圈子里待了这么久,我们对这些技巧和手段并不陌生。我们之所以不这么做,不是因为做不到,而是不愿意这样做。因为这些行为最终只会便宜了工作室、灰色产业和庄家,代价则是新进散户的资金、开发者工作重心的偏移和整个行业的衰退。
经历过牛熊和风浪,我们深知保持初心的艰难。有时真的很怀念2017/2018年ICO时期认识的伙伴们(其中不少人已经退休了)。那时的社区虽然资源有限,但每次讨论的话题都围绕如何提高效率和安全性,如何推广到市场,遇到黑客攻击时大家齐心协力等等,真正体现了共同成长的精神。那时介绍风投和交易所上币机会都是无偿的,而现在动不动就是各种回扣、介绍费、推荐费和管理费。
真的很怀念那时纯粹的我们。